126(第2/2頁)
章節報錯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省郯城縣),向東南擴充套件勢力。攻克徐州十餘城。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22]
東漢割據地圖
東漢割據地圖
興平元年(194年)春天,曹操的父親曹嵩和弟弟曹德在前來曹操處途中,被陶謙派兵殺害。[2324]夏,曹操再徵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徵徐州期間,所過多所殺戮。[25]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當時只有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和東郡的範(南範縣)、東阿(今山東省陽穀縣)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治今山東省鄆城縣西北),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說想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26]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敗之,破定陶(今山東定陶)、廩丘(今山東鄆城西北)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漢獻帝從長安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十月,獻帝正式拜曹操為兗州牧。[166]
迎駕遷許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討平汝南、潁川一帶的黃巾軍何儀、劉闢等部,獻帝封曹操為建德將軍。六月,因曹操謀士董昭的勸說,獻帝身邊的楊奉等人表請拜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父費亭侯之爵位。[167168]曹操想迎接獻帝,其謀臣大多認為山東尚未平定,獻帝身邊的韓暹、楊奉等又驕橫難制,所以不贊成迎接獻帝,但荀彧、程昱極力支援,所以曹操就派揚武中郎將曹洪率兵迎接漢獻帝,但被衛將軍董承與袁術的將領萇奴據險阻止。[169170]七月,獻帝回到洛陽,董承為牽制韓暹等跋扈的將領,又密召曹操來洛陽。八月,曹操來到洛陽,奏明韓暹、張楊之罪,韓暹逃奔楊奉,因護駕之功被獻帝特赦,於是曹操殺了侍中臺崇、尚書馮碩、議郎侯祈,封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曹操本人亦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171173]隨後曹操聽從董昭之建議,於九月遷獻帝於許縣,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174175]楊奉對遷許之舉非常不滿,打算攔路截擊,失敗。十月,曹操討平楊奉。[176177]十一月,曹操出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大權。[178]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張繡,軍隊駐紮在淯水,張繡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擊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斬[27]袁術留守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28]
官渡之戰
消滅眭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佈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29]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洩,被曹操殺掉。劉備於是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因此,曹操決定東征劉備。[30]諸將皆說:“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曹操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組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與對方隔江對峙。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