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存在也進一步的說明了巴納德星的存在並非是孤例!”

說道這裡,她示意了一下自己的研究生助手,

一顆新的恆星資料出現在了眾人的資訊面板上,

“如果這兩顆恆星還無法說明什麼,

我們繼續往後看,

在沃爾夫星之後,

是距離太陽系第四遠的恆星系統,拉蘭德21185恆星系,

這顆恆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46%,也是一顆壽命悠長的紅矮星。

而距離太陽系第五遠的恆星系統,

是鯨魚座uv星恆星,

這顆恆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10%……”

……

隨著班雨柔的解說在座的眾人,這才發現,

太陽系周圍的環境竟然如此奇怪,

在距離太陽系十光年範圍內,

比太陽質量大的恆星只有兩顆,

而且還是隻是質量稍大的兩顆恆星,

其中一顆為比鄰星三體系統中的半人馬座阿爾法a星,

谷淆

另一顆便是天狼星,

除了這兩顆恆星外,其他恆星的質量都遠小於太陽。

如鯨魚座之後的魯坦星7298的雙星系統,

羅斯154恆星,

皆是壽命悠長的紅矮星。

還有距離更遠一些的波江座ε星,

質量依舊沒有超過太陽。

如此情況,已經不能用巧合來形容了

若是太陽系所環繞銀河系公轉軌道附近,

只有一顆兩顆的紅矮星,那可以說明是巧合,

但出現如此多的巧合的機率並不大。

不過就算是這樣依舊會有人提出疑問,

這種天體稀疏,紅矮星眾多的情況,有沒有可能是銀河系中的普遍現象。

面對這樣的問題,

班雨柔只是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說明,

那便是疏散星團的存在,

以最著名的昴星團為例,

昴星團在13光年的橫寬距離記憶體便存在著超過三千顆恆星。

而疏散星團又是銀河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也正是因為類似疏散星團這樣恆星聚集的情況,再加上各種星雲物質的散射,才讓銀河系看起來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