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條資訊是什麼時候留下的?”

王猛沉思了許久,

突然想到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資訊是什麼?”

雖然這個問題很無聊,

就像在問空氣是什麼?

可一旦變換了環境,問題也就凸顯了出來。

對於藍星的人類來說,

當他們離開藍星,已經習以為常的空氣變得珍貴起來。

而資訊,

在對於藍星上的普通人來說, 也是如此。

當代人類所接觸的智慧裝置傳遞的資訊,

如網路媒體,音樂影視,

也只能算是人體日常所接受到的一部分資訊。

更多的資訊則是來自人體所處的環境。

而這種自然而然接收資訊的方式,

就像人類處於空氣中一樣,並不自覺。

但在很早以前,在無線電出現的年代,

便有一些人類的先驅終於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就像思考空氣是什麼一樣,

思考資訊的本質,

資訊是什麼?如何度量?

若從實際環境中提取資訊,極限條件是什麼?

若資訊可以傳遞,在給定的通道中,資訊傳輸有沒有極限?

若資訊可以傳遞,那資訊能否被壓縮或恢復?極限條件是什麼?

……

在那個無線電出現的年代,

因為時代的侷限性,

那時的人類的科學家也許無法想象,可以用計算機程式做出一個虛擬的遊戲世界,

可這並不妨礙,他們已經開始嘗試,

將資訊這樣一個抽象概念用數學語言闡明,

就像愛因斯坦利用數學和物理方法預言了很多東西一樣。

在資訊這一方面同樣,也被人類發現了一些什麼,

這裡面最著名的莫過於夏農提出資訊理論。

而隨著資訊理論的提出,

也為之後的網際網路的出現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援。

讓人類進入了二進位制下的虛擬網路世界,

可在整個宇宙中,

人類能感知到的東西,不僅僅是網路世界裡那點東西,

人類從現實世界中接收到的資訊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