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讓一些人相信,神經細胞中存在的,微弱的生物電可能是意識產生的基礎。

這也讓許多人將目光轉向,圓宇宙、韭菜宇宙。

也讓一些富人原因將資金投入腦機介面這樣的專案中,

畢竟人類的意識若是與電子有關,

那人腦便和電腦一樣,有著複製資料的可能。

然而大腦神經系統的複雜程度,

遠超科研人員的現象,

光是視神經系統處理資料的能力,

便是遠超當前某x0x0ti顯示卡,

更何況還有更為複雜的神經系統,

這些宛若硬體一般的資料尚且沒有應對的方法,

那些如同神經網路學習程式一樣,積累了數十年的意識資料又該怎樣甄別處理?

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料提取出來該放在哪裡?

當然這些問題,還不是當前人類需要考慮,

現如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便是如何讀取到人類大腦中的意識資料,

若是讀取也做不到,

什麼複製、儲存就更不用想了,

只有讀取到資料,才好進行下一步。

而在過去十幾年里人類一直在這方面努力著,

直到他休眠的前一年裡,

對於意識讀取的方法,地面終於有了眉目。

這件事情還與他有關,

那便是大型對撞實驗影響下的異常電子自旋現象,

眾所周知,

所謂的量子糾纏現象,便是單態兩個粒子相互反關聯的狀態,

即兩個粒子疊加態處於自旋為零的狀態,

而大型對撞機撞擊建造槍的過程中,

便出現了異常電子自旋的狀況,

根據宇稱不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力下,這種異常的情況很快便會糾正,

而在糾正的過程中又會影響到兩個單態粒子自旋疊加態度為零的情況。

就這樣一個極為巧合的事情出現了。

當初在藍星太空中,做關於低溫凝聚態物質實驗時,

一名科研人員的失誤,

讓一隻小白鼠受低溫凝聚態侵蝕而死亡

巧合的是,與建造槍產生的對撞實驗糾纏現象剛好到達實驗空間站的附近,

小白鼠體內消散的生物電,因為異常糾纏態的原因在低溫凝聚態物質中留下了痕跡。

這種接近光速的痕跡,人類的肉眼本來應該沒有看到的可能,

但那時低溫凝聚態物質恰好籠罩著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