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無法使時間倒流,

也無法知曉藍星過去的環境到底是怎麼樣的。

但藍星曆史環境也不是毫無痕跡消散。

透過對地層的研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斷出某一段藍星曆史環境的情況,

從岩層推斷早期藍星惡劣的熔岩環境,

到古生物化石論證了34億年前可能的無氧微生物出現。

再到之後十幾億年裡忽冷忽熱的劇烈溫度變化。

光是可探測的生物大滅絕便出現了數次,

從原始生物到如今,為了適應藍星這幾十億年裡可怕且極端的環境變化。

能一直繁衍至今的生物,大都演化出了各種神奇的本領。

也許正是因為經歷如此漫長的演化過程,

縱使人類的現代生物科技已經發展了近百年,但對於生物界的瞭解依舊不夠全面。

藍星這近三十億年的生物演化過程,

使得自然界中的萬物,像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而這將近三十多億年的生物演化時光,

放在神話傳說中,就算一顆石頭也該成精了。

而大都地面指揮中心低溫冷凍保護液的靈感也正是來自藍星上的一種昆蟲,

其名為秋幕蛾。

眾所周知,蝴蝶、飛蛾的生長過程被稱為變態發育。

即從蟲卵,到毛蟲、到結繭成蛹、再到飛蛾的過程。

雖然大部分人從小便觀察到了這種極易觀察的普遍自然現象,

但很少有人去深究,蟲子在蛹內的變化過程,最後又如何能羽化成蝶?

所幸這樣的疑問早就被提出,

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進一步的解開,

最終讓人類,大致的確定了昆蟲在蛹內的變化過程。

以秋幕蛾為例,在蛹中分為了四步變化,

器官胚芽、組織解離、重要器官保護與重組、新形態成熟發育。

這四個過程,以互相銜接、漸近取代的方式進行。

其中秋幕蛾9月到次年4月,以蛹越冬的方式進行休眠時,

便透過組織解離,保護重要器官,胚芽的的方式來,來抵禦平均氣溫低達零下18度的嚴寒。

等來年氣候轉暖時,各種組織器官再次活躍成熟。

而冷凍保護液借鑑的地方,正是秋幕蛾,組織解離與重要器官保留這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