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能量梯度差異區域,

而且是接近球形的差異區域……”

“這可是了不得的發現!”

王猛翻看著地面和花神星總結出來的資料,

心中的那些猜測似乎得到了印證,

這兩個座標點,可能不僅僅是用來傳送資訊的。

“這種巧合已經不能用宇宙中天文物理現象解釋過去,

唯有故意而為之可以解釋的透過!”

“但為何在那裡?是誰將傳送點放置在那裡的?”

要知道這兩個座標點都在太陽系的“上”方。

其中第三個座標點區域大概在塞德娜星“上”方9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上,

如果要從第三個座標點到達由角動量守恆形成太陽系黃道面上,

至少要經歷這九十個天文單位的路程,

這樣的距離幾乎等同於從藍星到達塞德娜星的距離,

如果那裡有傳送門,對人類似乎沒有任何意義,

雖然從第三個座標點飛到塞德娜星,

在藍星北半球的人看來是,從上往下飛的,

北半球人類,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省力的過程,

但如果換做是藍星南半球人類的視角,

其飛行的方向,卻是從下往上,

這種情況,

就像兩小兒辯日那篇小學課文一樣,

太陽引力形成的球形範圍,

不因人類的主觀觀測而發生改變。

這也是王猛不解的地方,

那個位置距離,大多數太陽系物質所在的黃道面盤面實在是太遠了,

建立傳送門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就算是第一個座標點的位置也不近,

那個位置在藍星上方,大概一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上,

這樣的距離對於現在的王猛和藍星上的人類來說也許不算什麼。

可換做幾年前的人類,這依舊是一個遙遠的距離,

畢竟火星到藍星的最近距離,也不到0.5個天文單位,

當初王猛到達火星還花費了不少時間。

對於前幾年的人類來說,這個距離屬實有些遠了。

而面對這樣的困惑,王猛很自然的便想到了另一個問題:

“是誰放置的這兩個座標點區域?”

想到這樣的問題,他下意識的摸了一下腰間的建造槍,

因為這幾個座標點就是幾年前,

人類利用粒子對撞機從建造槍上解析出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