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種盛行的說法,

人類現在接觸過的所有物質,幾乎都是恆星遺留的核聚變產物。

這種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

畢竟任何恆星,佔據著一個星系超過98%以上的物質。

就像太陽如今一直在進行著核聚變,

其聚變便是由元素週期表中的氫聚變成氦,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太陽氫燃燒殆盡後,

核聚變進一步發展,

從氦鋰鈹硼,一直聚變到碳,才會最終停止,

而到了碳的過程後,太陽也會變為紅巨星,

最後爆發,只留下中心,變為一顆白矮星。

但有一個不對的地方,

碳後面的物質呢?

這就是另一個較為奇怪的問題?

太陽在人類發現的所有恆星中並不是很大,

只能稱為黃矮星。

一般正常的恆星,至少也能核變到鐵,

而後發生超新星爆炸,產生更重的元素。

這就不由得他想起另一個假說。

在六十億年前,或者更早的時候。

太陽系曾經是一個超新星星系!

而後超新星爆炸,形成星雲。

在星系重組後,形成了現在的星系!

但一次爆發的資源足夠嗎?

有人便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假設。

也許在太陽之前,

這個星系曾經不止出現過一個恆星。

也許在一百三十億年前曾經有過初代恆星,

因為不穩定,他很快便爆炸死亡,形成星雲,

慢慢聚合成二代星系,

二代的星系也許不止一顆恆星,

再相互碰撞後,再次會毀滅,

出現了三代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