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魂兮歸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司馬,這......”有些部將極為羞愧,不敢抬頭看管亥的眼睛。
“快走吧!一旦與賊軍接戰,就走不成了。你們看!那面旗也動了,他們準備發動總攻哩!”
話聲剛落,敵軍的雲紋飛虎旗果然開始朝這邊移動了。楊奉等人已領著白波軍飛速東退,那些羞愧的部將跪拜一次,便立即飛奔而走。
管亥再次擊鼓,指示留下來的兩萬大軍慢慢朝他身邊匯聚。他們將結成一個圓陣。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圓陣等同於死陣,但也能極大地殺傷敵軍。管亥將用這種方式為太平道正名,也為撤退的戰友爭取時間。
漢軍的將領們顯然也看出了他的意圖,但對待圓陣,眾人都沒有好的方法,他們只能放慢前進的腳步,令南北翼小心謹慎地合圍,以確信將勝利的果實真切無誤地摘下。
在合圍的時間裡,管亥思緒萬千。他回顧了這數年來的經歷,不得不承認,自己做了許多錯事,譬如彭脫出戰時他旁觀不戰,譬如臨淄之亂前劉熙對他確有聯絡,譬如自己私殺張燕。太平道的衰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使他不由得想起,大良賢師還在世時,曾囑咐他們一定要萬眾一心,當時自己只覺得是當然,卻不料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想到這裡,管亥的內心羞愧不已。他又想:若是我當時願意與大眾同進退,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真的能有機會,創造一個《太平經》文中所說的太平世道嗎?
這麼想著,他手中的鼓點慢了下來,他恍然打量周遭,才發現漢軍的合圍已經完成。一個兩萬人組成的巨型圓陣之外,包裹著一個更為龐大的十萬人圓陣,即使在以全民皆兵的戰國大爭之世,這種陣仗也無人見過。
但漢軍完成了合圍後,也不急於發起進攻,而是派出了一名使者前來。那名使者策馬穿過刀劍組成的重圍,走到圓陣的中心後下馬,雙手捧著一張黃色的帛布,緩緩走到管亥面前。
使者對管亥說:“在下大漢大將軍劉備麾下諫議從事皇甫堅壽,奉大將軍之令,以一疑問諸君。諸君今陷必死之地,做必死之戰,可謂窮矣。而張角生前,以黃天符贈龍首,令各部從天符號令,今天符在此,諸君何不早降?仍可保一條性命,國家有均田之政,屯田數年,亦不失為富農。”
管亥取下黃天符,將之攤開後,見上面的符文字跡,面色上露出懷念的神情。他輕輕嘆了一口氣,又將之還給皇甫堅壽,笑道:“你是皇甫嵩的兒子吧,敢來這裡說話,真是好膽色。”
皇甫堅壽見他神情,知道他不願降,自己使命已經失敗了,仍不甘心地問道:“管公欲以一人之心,奪千萬人之心嗎?”
管亥輕蔑地冷哼一聲,他環顧身邊計程車卒,問道:“難道貴使以為,在這個時候,還能留在此地的,會是什麼怕死的人嗎?”
太平道徒們都鬨笑起來,這令皇甫堅壽的面上一陣燥熱。正要轉頭離去,管亥叫住他,指著黃天符對他說:“若是有機會的話,把符水澆在東海中吧!”他面上的神情肅穆不可逼視。
皇甫堅壽走的時候,聽聞他們唱起一首歌謠。歌調蒼涼又簡樸,一會兒慢,一會兒快,像是幽幽的魂靈從九泉升起,又像是不絕的江水匯入海洋,那歌詞被他暗暗記在心中:
“身既死矣,歸葬山陽。山何巍巍,天何蒼蒼。山有木兮泉有殤。魂兮歸來,以瞻家鄉。
身既歿矣,歸葬山阿。人生長苦,歲月蹉跎。生無常兮死有終。魂兮歸來,無掛山河。
身既沒矣,歸葬山麓。天何高高,風何肅肅。下穹蓋兮靈旗矗。魂兮歸來,永結爾土。”
待皇甫堅壽回到軍中,劉備得知敵軍死戰不降之意,一時不忍,於馬上持鞭踟躕,還是法正催促說:“明公,平亂才是仁心,勿要再猶豫了。”
劉備這才下定決心,高喝道:“擂鼓!進軍!”,繼而全軍一聲高喝,赤旗團團前進,向最後的齊漢精銳發起海嘯般的總攻。
是役,齊漢戰死者四萬餘人,因傷被俘者僅兩千餘人。戰後,晉陽霸府清點傷亡,發現己方死傷者亦過兩萬,佔領彭城之後,漢軍亦無力東進,劉備於是改令張羨入駐徐州,任其為徐州刺史後,率軍西歸。
但天下有識之士無不驚駭,此戰齊漢精銳盡滅,國家滅亡,恐怕也就在一兩年之間了。而這也就意味著,國家距離一統之勢,也將只有遲尺之遙。
(黃初不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