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一愣,隨即又笑了起來,將孟達扶回座位,說道:“好志氣!今日我記得你了!過幾日大將軍來京,我就將你安排到他府上,只要你有真才實學,他一定會重用你的。”

孟達大喜過望,一時間又有些不知說何是好了。

說完志向,陳沖又轉而考察他們所長。

先談經學。六人各有所長,但以法正與楊修最為優異。

法正因家學淵源,修《穀梁傳》、《魯詩》、《歐陽尚書》,又修《老子》《莊子》,但他本人卻獨愛《公羊傳》,崇尚眥睚必報,復九世之仇。

楊修出身弘農楊氏,世代精研《歐陽尚書》,又博通五經諸學,家學深厚,其中被供奉在雒陽太學的《熹平石經》便出自其祖楊賜與蔡邕之手,到了楊修這一代,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通,便是陳沖的一些述評,楊修也倒背如流,而他年方十八,是諸人中年紀最小的。

而後談文學。

文學一道,優劣便明顯起來。

法正、孟達、李義三人雖字理清晰,但到底言辭寡淡;韋康稍好,但也好得有餘,只是其書法實在賞心悅目,楷書草書相錯,如同飛刀入目,刻字有神,以至於陳沖忍不住多看了兩遍,心中暗自稱絕。

而郭凱、楊修的文章堪稱上乘,單論文風,郭凱清涼,楊修豔腴,可謂伯仲之間,但楊修下筆如江河,不絕如思縷,兩刻間洋洋灑灑寫了近千字,比郭凱多出一倍,最後自然是以楊修為最佳。

最後談到政事時局,陳沖沉吟少許,說明了自己對此次征伐關東的謀劃,轉而問六人對此次東征的看法。

這次是楊修先說,他言志時雖口中謙虛,但實際上已出盡了風頭,隱隱有六人之首的趨勢,他說:“明公佈置自然妥當,但大略卻有些不對。”

陳沖“哦”了一聲,自斟上一杯茶水,說道:“請德祖言之。”

楊修也不推辭,直接說道:“自三代以來,周滅商紂,秦滅六國,高祖定鼎,多以關中之兵將,結巴蜀之物力,奪山河表裡,而成帝王之基。今明公已有關中、晉地,何不揮師南下?破南鄭而收三巴,成強秦之勢,則關東之敵何足道哉!”

說罷,他看向陳沖,陳沖沉默少許,轉而問其餘人說:“你們有何看法?”

法正說:“既有秦嶺橫絕,又有劍閣天險,德祖言之雖易,卻不想巴蜀豈可易得?”

楊修說:“故而當時日必爭,以劉焉立足不穩,發兵早破,遲疑則失其機也。”

李義則說:“奈關東忠臣如何?”

楊修說:“值此國難,正當忠臣為國盡力,何出此腐儒之言?”

韋康說:“奈關東百姓如何?”

楊修說:“人力有時而窮,當先圖偉業,再盡人事。”

說到這裡,屋中一時有些僵持不下,陳沖擊掌,示意眾人都安靜不語,而後慢慢說:“楊德祖口若懸河,法孝直語出如風,李孝懿厚達淳樸,韋元將冰操德雪,郭文休筆下錦簇,孟子敬志懷映燦。今諸賢會於一堂,幾可見未來之中國,我頗感幸甚。”

而後以午膳為由暫停討論,陳沖開展宴席,為諸人撤茶倒酒,舉座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