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抵達(第1/2頁)
章節報錯
八月初八,並軍盡數渡過大河,但擺在他們面前的,乃是一連片被燒燬的廢墟,還有數不盡的難民。
這幾年裡,臨晉的百姓們早已見慣了辱人計程車卒,見慣了濫殺的刀劍,甚至見慣了散落在四處餓死的死屍與白骨,也想過或許有遭一日,或許自己會身處在同樣一個場景裡,為斫刀利刃們乾脆殺害。但他們卻從未想象過,會如同今日這般,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蔓延了整個臨晉城野,將他們所曾擁有的一切在眼前都付之一炬。
化為灰燼之後,便是他們都淪為難民的現實。臨晉大火中活下來的人,發現自己居無定所,甚至缺食少衣,都想起了許多被凌虐至死的河南難民。在這個情景下,很多有勇氣的人乾脆自殺了,他們不願如螻蟻一樣苟活著。但更多的人還是選擇活著,活著有時候便是一切,哪怕他們自己也不知曉如何活下去。
但出乎他們意料,他們終究是活了下來,救下他們的自然是陳沖。
陳沖知道時間緊迫,大軍不能在此處長期停留,只做了最簡單的處理。他在早上招來一些壯丁,問壯丁中有沒有願意參軍的,願意的就留下來作為守軍,自己挪出一部分米麵與刀劍留給他們,讓這些人在本地立刻開展重建,陳沖准許他們推出首領全權處置,又留下兩名幕僚作為監督,不至於出現有濫權害民之事,便繼續指揮大軍南下。
重建很快就開始了,等大軍在渭水也搭好浮橋的時候,臨晉周遭也陸續建起了臨時的草廬,用以遮蔽風雨和熬煮粥湯,皆贈予臨晉難民。臨晉難民不可思議,都問須要做何事補償,監督的幕僚按陳沖的吩咐說:無須補償,徵西將軍劉備為國靖難,這些都是本分而已。臨晉百姓由是大為感動,紛紛流淚感謝說,不料張然明之後,復能見此仁義之師,將軍仁名實為不虛。
過了一會,聽聞劉備率大軍從臨汾渡河南下,沿路不少難民不再害怕兵士,便跪在路旁,為他們屈身祈禱祝福,希望大漢列祖能夠保佑他們得勝歸來。又有傳聞說,軍中有張奐之子張昶隨行,大家都非常高興,一些孩子追在後面高聲唱《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童聲稚嫩,沿途的軍士都笑了,於是一些人和著唱起來,只是他們一出聲,就激起胸中的慷慨熱血,更勾起了所有人的美好記憶,童年夢想。他們高高低低地唱起來,但第一聲後,像是火山口的第一股熱浪,緊跟著的,是鋪天蓋地的滾燙岩漿。秋雨瀟瀟,但他們胸口滾燙,不少軍士都相互鼓舞說:“涼人多來幷州河東屠戮,和我等仇深過海,但和漢室社稷相比,又能算得上什麼?我們今日前往長安,可謂是舉身赴國難了,勉之!勉之!”
前鋒的張飛在當日直抵渭水,繼續完成渭水浮橋,浮橋往南十餘里處,便是白波軍殘部所在的鄭縣了。
楊奉韓暹他們昨日剛剛抵達鄭縣,沒料到次日並軍就開始築橋,頗有些措手不及,不由驚詫道:“劉備陳沖竟恨我們到這種地步?連信義之名也不在乎了啊!”因此大為恐慌,對士卒加大鞭策,讓他們趕緊去固防。
可直到這時,他們才發現一個問題,此前涼人從武關入藍田,轉而穿過驪山進入鄭縣,再從鄭縣進入臨晉,沿路劫掠,鄭縣物資早就為其搜刮一空。他們此時勉強派人到城中繼續搶掠物資,可百姓無物上繳,且全都對他們怒目以待。
更為要命的是,鄭縣中有千餘人是前年從上雒等地強遷來的,他們對白波軍和涼人都深惡痛絕,又都見過關羽入關時的軍紀,也從白波軍中知曉了幷州州府正有大軍前來的訊息,私下裡便串通聯絡,商量決定反抗楊奉等人,並派人去渭水邊迎並軍入城。
事不宜遲,這些人當夜便在城中發難。白波軍才入城一日多,其中有一半時間在歇息,故而城中防務並算不上嚴密。四十來號人做商人打扮,在車中藏有武器和刺客,趁守衛檢查貨物時,車中刺客突然襲擊守衛,周邊的人也拿出武器,將北門的軍士都殺死了,同夥們隱藏在周邊民居,此時見狀都蜂湧而出,瞬間將北門佔領,北門一開,三人騎了馬便立刻往渭水邊跑。
楊奉收到這個訊息時,渾身如墜冰窖。一旁的右賢王獨孤去卑得到訊息後,還打算派兵前去鎮壓,楊奉直接質問說:“北門賊徒雖止百餘,可城中形勢大壞,暴民已多矣。我等豈能倉促而定?不如趕緊撤去!否則幷州兵來,我等欲逃也無路了。”
獨孤去卑卻問他:“逃,逃能逃到哪裡去?丟了此處,天下可還有容得我等的地方?”
這下也把楊奉問住了。是啊,他們已經離開了家鄉,投靠了涼人,若是這時候再出逃,又能逃到哪裡去?
韓暹這時候答說:“我們從武關出去,過南陽兗豫,去投青徐臨淄。”
“臨淄的黃巾?”
“我等本就是黃巾餘部,好歹也是太平道出身。此刻去投黃巾正統,臨淄豈有不接納的道理?而臨淄朝廷現在兵向三州,也正是用武之際,說不得還能再受重用!”
這個提議迅速得到了楊奉的認可,只有獨孤去卑頗有猶豫,但他最後還是答應了。他們匆匆收拾行裝,直接召集兵馬往南去。士卒們見召集得如此倉促,猜出有大事要發生,於是便問首領們要去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