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撤軍(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日陳沖再不發一言,只有在陳沖放下孫堅遺體時,魏延跟在陳沖身旁,聽他低聲切齒道:“一時疏忽,我竟鑄成大錯!”
一夜無眠。
次日,將士為孫堅造好一副靈柩,用冰塊堆滿棺木,再將屍體置放進去。便在這棺木之前,開始召開撤軍的軍議,軍議由陳沖主持。陳沖也沒有做其他打算,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請他們稍等一日,等函谷關的中路軍前來換防,他們再緩緩撤去,二是直接發信於董卓,希望能夠與董卓議和。
再說相國董卓這邊,他們在澠池祭天之後,正為兩日後的會戰做最後準備。十六日夜裡,忽然收到這則訊息,董卓一度以為是計,他尋問使者緣由,使者便原原本本地告訴董卓,說孫堅被袁紹派人刺殺,他們打算回軍關東,為主帥復仇,不日便將撤軍,望董卓不要追擊。
除此之外,使者還轉述陳沖的要求,希望圍攻大陽的皇甫嵩部後撤三十里,放劉備部返回河東,他可以用被看押在雒陽的萬餘涼人俘虜做交換。
董卓將信將疑,還是不敢貿然答應。他先派斥候去新安打聽情形,次日一早,斥候回報說,新安大營人人帶孝,全軍掛白,四處都在收拾行裝,整理輜重,看模樣確實打算東歸。董卓這才信以為真,心中歡喜間,又重新召開軍議,問幕僚當如何回覆。
聽聞不用大戰,眾人皆是心中一鬆,長史劉艾立刻建議說:“如今關東群賊自相殘殺,不必耗費我軍一兵一卒,便能令賊子大消,相國,這是上蒼保佑啊!只要等他們廝殺正熱,兩敗俱傷,朝廷正好坐收漁利,放這些荊人東歸,何樂而不為呢?”
董卓軍諸將皆是贊成,經過一番大起大落後,有能不戰而勝的機會,無論是誰也不想再流血了。
董卓本來也是做此想法,但這時,賈詡冷眼旁觀良久,他上前說:“相國!絕不可應允!”
此言一出,眾人大為詫異,目光全部集中向賈詡,董卓皺眉問道:“文和,你有何建議?”
賈詡淡淡地說道:“相國,我等之所以遇到如此困境,並非其他緣由,實賴孫堅之武、陳沖之謀,其餘小子,皆不過碌碌之輩,終究無所作為,袁紹之殺孫堅,便正是如此。如今陳沖身處險地,劉備又為我所困,正是我將其擒殺的大好良機。一旦得勝,則相國之威,加凌四海,無人能當,豈能畏一時損傷,便放虎歸山呢?”
賈詡說完,低首等相國的回覆,相國董卓沉思片刻,很快地回覆賈詡道:“文和,非是我畏戰,而是軍心思歸啊。我軍征戰一年,損傷近半,便是強令士卒會戰,卻也難有勝算,難道你未曾聽聞過,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
他又嘆說道:“歸師勿掩,窮寇莫追。”以此作為答覆,最後同意了陳沖的議和請求。
二月十九日,大陽的劉備部同時收到陳沖與董卓的訊息,雖然萬般不願,但他也只能先行北撤,歷經近三月的大戰,誰也未曾想過,戰事會以這樣的形式結束,劉備走出大陽城門時,同隨行的田豫道:“至今日結束後,想要天下一統,卻不知要再等到何時?”
這時,西方皇甫嵩部有一騎跑過來,說是求見劉備,劉備應允後,那騎士將一封信箋交到劉備手中,聲稱是五官中郎將蔡邕的家信,望他轉交給幷州牧陳沖。
劉備一愣,隨即笑著替陳沖收下,他反問那騎士道:“皇甫將軍還好嗎?我聽聞他被董卓起用,還以為是虛傳,如今還留在朝廷,恐怕不是易事罷。”
那騎士默然,隨後說道:“車騎尚好,他託我傳話說,亂世之下,漢室傾頹,身不由己,與劉君各自珍重罷。”
說罷,那騎士當即離去,望著那人的背影,劉備忽而情不能已。他仰天長喝,吶喊聲如龍鳴般驚動軍士,回應著四周士卒投來的目光,他憤聲說道:“可恨!竟功敗垂成。下次我再入關中,當絕不再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