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涼軍聲北擊南(第1/2頁)
章節報錯
沙洲交戰結束後,中路軍以區區百餘人的傷亡,活捉五百餘人,殺死兩百餘人,僅有呂布及魏越等二十餘名將領僥倖得活。而後泰山賊們乘勝追擊,將小平津的船隻們也拖走了近百艘,賈詡只能在關中放箭,不敢出關阻攔。
此前,中路軍軍卒常聽聞,涼人在兩河戰無不勝,心中還頗為畏懼,結果初見之下,涼人們洶洶而來,末了卻鬧得灰頭土臉,這讓中路軍信心劇增,將士們私下議論說,**雒陽也並非什麼難事。
對相國董卓而言,這亦不過是一次試探,損失尚且不大,卻揭露出一個非常不利的事實:若是兩軍渡河接戰,麾下部眾對水戰一無所知,若不出奇計,結果定然是凶多吉少。
好在此戰對軍心影響不大,畢竟呂布作戰驍勇無對,縱使身處必死之境,竟也從大河中抱石而出,被士卒們驚為天人,都說中郎將有河神保佑,繼而稱呂布為大石將軍。因此,董卓也未怪罪呂布,反而賜其一件漆金禮甲,及赤金五百。
只是如此一來,便只能坐視陳沖在沙洲上築城,這讓董卓頗為不甘,又唯恐陳沖驟然渡河會戰,一時間茶飯不思,休偃不寧。次日一早,他又召集幕僚商議戰事。
相國先說:"昨日雖然小挫,但亦可見陳賊兵眾徒善水戰而已。沙洲之上,奉先率眾以一敵五,不得已而敗,仍未失我軍威風。現下我軍尚有鷹揚猛士五萬,叛賊至多不過七萬土眾,我等可否依照故計,如對付王匡般,另遣奇兵襲其側翼?"
孟津校尉張濟接連丟城失地,董卓雖不怪罪,他卻羞愧萬分,心中急於立功,便主動上前請戰說:"末將願往河北,還請相國以濟為先鋒,必大破逆賊!"
董卓揮手示意他退下,張濟仍固執立在原地,董卓只好耐心勸說他:"我知你忠心,但今日所議,乃是如何退敵。若有戰事,我哪裡能少得了你呢?你且退下。"
張濟這才默默退回席中。尚書僕射李儒猜出董卓心思,便替董卓把擔憂都說了出來:"逆軍頗善水戰,確實不能硬取。只是陳沖不比王匡,相國派奇軍在他處渡河襲取側翼,若是陳沖固守不出,再派軍卒如昨日般斷去河道,隔絕兩岸,我軍進不能戰,退不能退,到那時便有傾覆之危。"
董卓頷首說:"確實如此,這正是我所慮之事,諸位可有良策教我?"
眾人一時眾說紛紜:董越提議徐徐圖之,不如先拔除孟津南關;胡軫提議置之死地而後生,全軍渡河與其速戰,陳沖必然膽裂;董璜則說不如放開平津關,引誘陳沖渡河,我們在雒陽邙山之下決戰。眾人說的各有幾分道理,但都未能撓到董卓癢處,因此董卓猶豫不決,畢竟他自己也無良策。
就在此刻,平津校尉賈詡終於思慮周全,他上前說:"相國行遷都之策,本來就是做壯士斷腕、保全大體的準備。只是未料到二袁如此不堪,袁紹不曉戰事,袁術不敢前戰,河南、河內諸戰,逆賊無不一觸即潰,我等因此才盤旋雒陽,欲以戰勝而平天下亂事。
陳沖今率幷州大軍前來,與我軍呈對峙之勢。我軍佔邙山之險,陳沖守大河之急,先出師者反為後者所制,我等實無緣由與其會戰。
而歷數我軍之不利,並非難以渡河,而在於叛師圍我三面,軍中兵力捉襟見肘,以至於將士以一敵五,浴血揚戈。如今若要打破僵局,何不如僅留萬眾,仍於北邙對峙,剩餘將士轉而進攻二袁。
二袁一破,則陳沖鼓掌難鳴,他如若識時務,當退兵上黨,固守天井。他如若迎戰,到那時,我軍以九萬之眾,又何懼與其合戰?"
這番話語終於令董卓動心,他連叫三聲"好",又補充說道:"我軍可在河岸大造船隻,作渡河決戰之態,即可令陳沖嚴防江灘,亦可矇蔽袁術袁紹,二袁皆是怯懦之輩,此時見我與陳沖二虎相爭,定會自比漁翁,作壁上觀,到那時我分兵奇襲,定能收取奇效!"
說到這裡,他又沉吟少許,提出策對的最後一問:"只是進攻二袁,當誰先誰後?"
李儒不敢落後,即刻作答說:"先攻袁術,再攻袁紹。"
"為何?如今來看,應是袁紹弱、袁術強才對。"
"袁紹雖弱,可他麾下十餘萬大軍,也不能旋滅。而雒陽與酸棗相距兩百餘里,北臨大河,我軍奔襲至少兩日,且行跡難以遮掩,一旦行蹤暴露,陳沖聯絡袁術南北夾擊,我軍也不能驟還,反而孤軍深入,有前後失據之危。"
"袁術雖強,可也有限,他麾下十餘萬大軍,多是草莽山賊,又要提防袁紹、劉表,能用來應戰的不過是孫堅四五萬人而已,只是往來斥候常言,孫堅練兵卓有成效,他亦是善戰之輩,也不能因此輕敵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