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千里迢迢從邊關趕回咸陽,就是為了幫助胡亥對付姬離,這一點他早有預料。

不過蒙恬也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不希望胡亥走上始皇帝的老路,重蹈覆轍。

既然扶蘇已死,胡亥當上了秦皇,蒙恬接受了這一事實,心裡面也起了幾分培養胡亥的心思。

他打算將胡亥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帝國掌控者,不期望做到扶蘇那樣,深得人心。

但起碼要有所作為,不能跟之前一樣胡作非為,嬉戲玩鬧,一國之事,不容馬虎。

在蒙恬思考著該如何去培養胡亥的時候,坐在他對面的胡亥也在皺眉沉思,想著該如何利用好蒙恬這張底牌,除掉姬離。

在蒙恬回到咸陽之前,胡亥雖說是大秦的皇帝,但就連自己的棲身之地咸陽宮都不能掌控,真正能使用的無非只是身邊的幾個內侍罷了。

何其可憐?這一切都是拜姬離所賜。

若非姬離暗中壓制,胡亥貴為秦二世,又豈會落得這般困境,窘迫至此。

胡亥的心中對姬離的恨意可謂是與日俱增,他一直在找機會,想要除掉姬離,重掌大權。

雖然如今局勢明朗,姬離大權在握,軍政大事一手抓,他胡亥除了坐在那個位置上當個吉祥物,好像也沒別的啥作用了。

要錢沒錢,要人的話,除了幾個小太監,還能有誰?

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誰,恐怕都認為胡亥沒有翻身的餘地了,只能任由姬離拿捏,生死操予他人之手。

但胡亥不這樣想啊,在他看來,現在這種情況未必沒有翻身之機。

如今咸陽城的情勢,跟當年呂不韋在大秦當相國時是何等的相像啊。

他胡亥跟父皇一樣,年少繼位,手中無權,無人可用,手底下還有一個權傾朝野的臣子,處在這個位置上,可以說是如坐針氈,寢食難安。

但最後的結果呢?他父皇英明神武,表面上溫良恭順,迎合呂不韋的囂張氣焰,韜光養晦,暗地裡結交朝臣,發展勢力,積蓄實力,一點一滴。

最終突然爆發,亮出底牌,將呂不韋一朝斬落馬下,重掌朝政大權,主宰整個帝國。

有父皇珠玉在前,胡亥這心裡面自然是信心滿滿。

畢竟一般來說,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即使那個人是自己的父皇。

儘管知道自己在外界的名聲不佳,但當上了秦皇,自信心爆棚的胡亥,又怎麼會被這“區區流言”所影響?

在他看來,以前自己只是低調,心思沒用在這上面,所以才會給別人造成對自己的誤解。

他一旦認真起來了,就沒有其他人的什麼事了。

可以說,這會兒的胡亥正處在心裡期待值滿值的狀態,一心想要學習他那英明神武,無所不能的父皇,韜光養晦,掰倒權臣,重掌大權,走上人生巔峰。

之前他聽取了身邊心腹內侍孫忠的建議,對姬離進行捧殺。

表面不動聲色,對姬離大加厚賞,賜予大量的珍寶,暗地裡聯絡朝臣,打算致姬離於死地。

可沒想到,那賊子姬離竟然如此狠辣,對反對他的大臣施以辣手,在李正的府邸將他們一網打盡,打著刺客的名義殺得一乾二淨,一個不留。

那場血色殺戮徹底的震懾了所有人,其他朝臣個個膽戰心驚,如鵪鶉一樣,躲在自家府邸,瑟瑟發抖,一言不發,不敢多問,生怕禍事臨頭。

就連胡亥也是嚇得坐立難安,在宮裡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姬離直接打上門來。

或者哪天自己醒來,一杯鳩酒,一丈白綾就擺在了自己的面前。

那段時間,胡亥可以說是絲毫不敢冒頭,甚至都躲著姬離走,朝政大事更是一語不發,任憑姬離一言而決。

不敢觸姬離黴頭,唯恐姬離舊事重提,拿自己開刀。

索性最終姬離沒有動他,只是處置了那些大臣,宮裡面倒是平靜得很。

那段事蹟,可以說是胡亥的黑歷史了。

自己身為秦皇,竟然被一個臣子逼到這種地步,顏面何存?何其可恨。

經過那一場打擊,胡亥也算是有些明白了,光靠那些文弱的朝臣是對付不了姬離的。

以暴制暴才是王道,所以才有了蒙恬的秘密迴歸。

蒙恬就是胡亥為姬離精心準備的一把刀,他要用這把刀,親手殺了姬離,奪回大權,像他的父皇一樣,涅槃而生,重新做人,不,是重新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