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倒是不錯。

這間中房,雖然是同德樓中最差得一等,卻是內有乾坤。

一進房間,正前方擺著一方小桌,什麼酒器茶具都是齊全的,兩邊上掛著山水畫,倒是有些雅緻,除此之外,還有書架,擺著不少書籍。

有白鹿洞出的《太極圖說》,國子監的《仁義正論》這類的正書,還有什麼《漏舟雜記》《金墉舊事》之類的雜書。

房間分為兩個區域,中間用一道屏風隔開,後面便是臥房,錦榻綢被也是精挑細選,一看就知道是仔細用了心的。

蘇徹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面,從書架上拿下一本《仁義正論》隨手翻了起來。

當今的儒門,論起根源,卻是起於中古之時。

當時百家爭鳴,其中有一家便名為儒家,開闢之祖據說曾經也是玄門中人,曾經到過玄都宮問道。

然而他卻認為玄門之法,有其固有的缺陷,於是自己開闢出一條道途,遂為儒門。

後來日月變換,光陰如梭,百家之說漸漸消弭,而儒門則成為了中土的主流思想。

這本《仁義正論》便是講的儒門最根本的堅持,仁義二字。

這本書輯錄了國子監內歷代大學者對仁義二字的闡釋,其中一位一篇文章吸引了蘇徹的注意。

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李遵,他的這篇文章比較了儒門在思想上與佛道兩家的不同。

按照他的說法,他自求學國子監之後,修為日增,每日砥礪自己。然而每當他看到仁義二字,總有一個疑惑。

當年的古聖先賢,為何要提出這二字。

他說上古之時,佛道兩家昌盛,這兩家地仙佛祖層出不窮,法力高超,教法微妙,為何先賢還要提出這仁義二字呢?

於是這位李遵先生,東渡東海,南下窮荒,西至佛國,縱覽玄佛兩家昌盛之地,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

上古聖賢之所以講仁義,實在是補足佛道兩家的不足。

玄門講道德,佛門有因果。

玄門之仙求的是超脫,連天地都要超脫,這天下間的生民百姓,於大道多他不多,少他不少,實在是“為而不恃,養而不用”。

佛門縱然有度化眾生的大願,可眾生與其而言不過是六道輪迴之中的一道,云云有情裡面的一種,不過是牢籠裡需要破去的一個名色。

人之一物,在這兩家看來既重要,也並非全然重要。

重要的是修行人,若是將這修行二字拿去,人也就不重要了。

正因如此,才有先賢高舉仁義二字。“仁者愛人”,所謂的仁,便是針對這天下間最多卻又最平凡的生民百姓提出來的。

蘇徹讀到這裡,心中忽然有了些想法,默默催動青帝寶苑,現身於東極殿內。

層層陽和之氣彌散,蘇徹望著眼前碩大的丹爐,這東極殿的確是修行人的聖地。

“小聖人。”

器靈長樂上前拜首道。

“嗯。”

“小聖人可是來尋那鬼修的?這些是他之前整理好的筆記。”

長樂伸手一指,發現東極殿玉座旁邊已經擺滿了厚厚的一堆手記。

蘇徹走過去翻開幾本觀瞧。之前自己化身為北邙鬼祖,讓黃寇平日裡將他修行的北邙法門寫好,並且要備註上他的感悟,看來這黃寇平日裡沒少用工。

“黃寇呢?”

“回稟小聖人,因為聖人吩咐過,要我擇吉修復一些神禁,最近正在著手恢復十二元辰神禁,讓他去那邊幫忙了。”

蘇徹將其中一本手記拿起,緩緩翻看了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