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不還是二兩嗎?怎麼這會就變成五兩了。

“可曾查過庫丁?”蘇徹問道。

“我從十五天前就讓他們光著在庫內幹活了。”

新任山陰縣尉點了點頭,田主簿辦事果然是穩妥的。

“探過底了嗎?”

蘇徹斟酌一下自己的語句。

“探入兩寸。”田主簿停了一下接著說道:“我準備明日讓人探入三寸。”

何止是穩妥,簡直就是周詳。不過我問的不是這個。

“哦?府庫內的銀子不應該都是官銀嗎?”

蘇徹想了一下這如今的大梁天下應當還屬於銅銀混用的階段。

銀銅的比價是一兩銀子可換一千枚制錢,當然這個比價是一直在變動。

普通百姓的一日生活基本上用不到什麼銀子,用銅錢就足夠了。畢竟一碗爛肉面只要三個制錢,你有本事刮上一層銀面付賬,老闆也沒本事去收。

平日裡用銀子用得最多的還是商人和官府。

官府的賦稅要來回運轉,將成山的銅錢搬來搬去肯定是不現實的。所以都是將銅錢換成了銀子,鑄造成五十兩和十兩兩種的大小的官銀。

把一個五斤重的銀坨子由旱路通入然後攜帶而出。

非練過專門的功法不行。

“丟得是收上來沒有鑄成官銀的紙筆銀。”田主簿補充了一句。

蘇徹頓時瞭然。

自己在赴任之前專門研究了大梁的開銷制度。大概可以分為朝廷、行臺、州縣三級財政。

每個府縣的賦稅都有一個定額,將這個定額轉發給行臺之後,行臺根據進行第一次劃撥,劃撥之後的結餘再轉發給朝廷作為中央開支所用。

上面的門道不用去提,以山陰縣為例,假如朝廷給山陰縣的定額是兩千五百兩,那麼山陰縣收上來的賦稅超出兩千五百兩的部分就可以留下來自己支用。

多出來這些錢根據用途有各色不同的名目,什麼紙筆銀、馬草銀、辰砂銀等等。

所以這次丟得銀子雖然從數目上看比較少,但確是山陰縣大小官僚碗裡的肉。

蘇徹心下有些同仇敵愾的感覺。

這不就是在偷我的錢?

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案必須徹查,主簿大人稍待,我以七日為期定破此案。”

“果然英雄出少年。”縣丞大笑一聲舉起酒杯:“請蘇縣尉滿飲此杯。”

“飲勝!”

“飲勝!”

滿桌諸人第一次如此團結。

二兩銀子雖少,但那是大家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