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知縣祖籍台州,年紀不過二十,是位很年輕的知縣。

話雖如此,祝知縣的背景卻不簡單。

他家族在臺州當地也算是名家大族、詩書傳家的,而且家中旁支不少,繼承家業的大房也就是祝知縣這一支,官做的的最大,男丁皆走仕途。

祝知縣的父親祝景山官至二品兵部尚書,他的爺爺還做過太子太傅,一路高升至首輔大學士,皇帝登基後,祝老太爺卻激流永退告老榮養。

皇帝感念祝家人的衷心,也是有意挽留這位太傅,卻沒想到祝老太爺執意不肯在朝為官,皇帝心中惋惜之餘,就更是看重祝家人了。

按理說這樣的祝知縣祝興懷的前途大好,怎麼也不該到這鳥不拉屎的貧困縣——建昌縣來。

但是,他偏生來了,還當上了建昌縣的縣令。

祝興懷也沒什麼本事,據說文不成武不就,只會寫幾篇文章,壞就壞在他還專愛寫些不著邊的名仕八卦。

京中除了皇帝老兒他還沒膽子撰寫八卦風雲之外,上至一品大員,下至皇城的看門將領家的小妾孃家的八卦風雲,他都寫!

愛寫也就罷了吧,他還嫉惡如仇,大戶人家的這些因私事都不少,他給人揭露出來之後還不算,還要義正言辭的批鬥一番。

愛寫愛批也就罷了吧,他還把這些做成一個個的小冊子賣給城中百姓!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八卦冊上有名有姓的人家恨不得把祝興懷抓起來打死!

這些人裡面有大臣,也有商販,也有官員,更有富商、達官貴人。

這樣一來饒是祝家深的聖意也架不住孫子得罪的人太多!

對於祝興懷這個毛病,祝家人不是沒想管過,不過從老太爺到親爹親媽齊上陣了個遍,仍沒把他這個毛病給改過來。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到底還是血脈至親,祝家沒法子,總不能把這個養到快二十的小子給一把掐死。

祝尚書想給兒子娶個厲害媳婦管束,可惜祝興懷仍不買賬,他爹孃給他說哪家姑娘如何好,他就和爹孃說那家姑娘家的親爹養了個外室十幾年,那嫡出的姑娘說不定還是外室所出,要麼也不能嫁給他這個在京城聲名狼藉的紈絝子弟。

直把祝尚書氣了個養倒!

他怎麼想不明白祝家怎麼就養了這麼個不肖子孫!

最後父子兩個進行了場深入交流談話。

“不孝子,你到底想幹嘛?”

“爹,我就寫幾個畫冊子,又沒謀反!”

“你要是再胡鬧下去,我就把你逐出家族,永遠不認你這個兒子!”

“我說爹,你別說的那麼嚇人好嗎!”祝興懷撇撇嘴,一臉鬱悶:“不就是愛刨根問底嗎,他們那些人家做事的都不怕,你老人家還怪我這個揭事的,你老就是這麼為官的?”

祝尚書氣的鬍子都哆嗦了。

“哼,你還有理了,我看你也不用在京城裡胡鬧下去了,我這就寫摺子求聖上把你安排到邊陲之地去,你就上那好好刨根問底,為民做主去吧,也省的你這個不孝子在京城把人都得罪光了,你不怕,你爹孃還怕死後讓人踩墳頭呢!”

“不要啊爹!你別把我發配出去啊!”祝興懷哀嚎!

原本是氣話的祝尚書卻越想越覺得可行,天高皇帝遠,這個不孝子在邊陲之地待個三五載,等性子沉靜了在回京不遲。

而且那種地方,就算這小子招惹了什麼人,以祝家的能力,也能夠保住他。

但是說要把兒子送到邊陲之地去,那地方也不能太偏了,經過幾番糾結,祝尚書為“心愛”的兒子選了貧窮縣中最富的一個縣,建昌縣。

所以嫉惡如仇喜歡刨根問底,卻情商為負的祝興懷就來了建昌縣做縣令了。

第一樁案子,很巧,就算程元卿這一樁。

被父親發配至此的一腔委屈和怒意,對著這個證據確鑿還不肯認錯的張員外,祝縣令沒有一絲手軟。

大手一揮,案子判了個最重的量刑,發配兩千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