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刻意不提李善達,是不想將李善達牽扯進來,免得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王首長其實也不想提李善達,但目的不一樣。王首長不提李善達,是擔心李忠華面子上不好過,他並不清楚,李善達與李忠華的關係究竟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有了王首長這把“尚方寶劍”,李忠華放心幹了起來。從行政機構的改革,行政服務視窗的前移和各種手續的廢除和簡化,再到招商引資。在中海的各界都感覺到一股新風迎面而來。特別是中海的市民,對一些繁文縟節早已怨倦透了。當這些措施開始實施,整個中海一片叫好聲。

在這個媒體資訊爆炸的年代,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蓋”得住?很快,各種紙媒、自媒體和官媒都對南華的改革作大篇幅的報道。因為這些事情是實打實的便民利民措施,所以,各種媒體的報道都是一邊倒的充滿讚美之詞。

遠在上都的王首長和李首長早已注意到了南華的新政,也禁不住為李忠華叫好。李首長來得更乾脆,打電話給王首長,說:“老王啊,這個‘代’我看可以去掉了吧,不是我們難受,是李忠華難受,是想幹事的人難受啊。”

“好,我這就去辦。”王首長很乾脆。

檔案很快擬好並列印好。王首長派他的秘書帶著檔案飛一趟中海,臨行前,王首長打電話給李忠華,說上級對南華的新政非常滿意,他的秘書已經帶著正式的任命書到中海,明天上午組織召開全體中海的幹部大會,由他的秘書宣讀上級對李忠華的任命。

這一切來得太快,太突然,似迅雷閃電一般,令李忠華、李善達和趙雲都來不及反應。原來李善達與李忠華商量的方式,全部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推翻了。李善達在為李忠華高興之一,心中有一絲絲隱憂,擔心李忠華會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壓力。

當看到李忠華放下身段,聯合各方勢力,捭闔縱橫,遊刃有餘地整合各個部門和各種勢力。李善達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李大哥,其實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開發。

李忠華站穩了腳跟,李善達和趙雲的心頭大石也放了下來,李善達更是可以騰出時間來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丹紅的功力日增。只要有機會,李善達都會帶丹紅到小北山另一側一塊比較隱蔽的地方練習拳腳功夫。

有真氣加持,丹紅的拳腳功夫也日益長進。出手的速度和腳步的移動都在迅速加快,以李善達的估計,再過不久,清玄和清竹都會在丹紅之下。換而言之,丹紅的武道要比清玄和清竹都要強大。

李善達心中自然高興。身邊的、常需要保護的嬌妻,突然變成無比強大的助手,李善達當然高興。

丹紅更加高興。現在的她,不僅武道強大,因為古代腦的開發,她各方面的知識水平突飛猛進,雖然不能與李善達比肩,但用來對兩個小孩的教育,已經卓卓有餘了。

李撲和李朔正式到幼兒園上學。當初去報名時,丹紅說要報中班,老師說小孩這麼小,一來就報讀中班,擔心小孩跟不上教學的節奏。

畢竟,這間幼兒園是蒙江一號專門辦的一所幼兒園,師資素質很高,教育水平也很高,被認為是整個中海最好的幼兒園。當然,收費自然是不菲的。

丹紅很堅持,她告訴老師,自己是南華大學的老師,小孩在家已經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要說擔心小孩跟不上節奏,家長比老師還急,所以,請老師放心,他們完全可以跟得上。如果最後真的跟不上,再調整下來也可以。

從李撲和李朔開始上幼兒園起,教他們的老師都被他們震驚了:這兩個小孩也太厲害了吧?

所幸的是,由於丹紅和李善達對李撲和李朔上幼兒園前進行了耐心的教育。他們的在班裡非常尊重老師,也不會嘲笑成績差或者不會回答問題的同學。這些特質,令老師們都十分喜歡他們兄弟倆。每次袁戟和張小紅去接他們,老師們都對他們讚口不絕。到了後來,老師主動提出來,說他們應該到大班去更合適。

對於幼兒園而言,發現和培養出色的學生,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事情。聽到老師們的反應,幼兒園的園長馬上來到中班對兄弟倆進行測試,園長驚喜地發現,他們倆的智商出奇的高。園長當機立斷,馬上批准他們到大班上課。

其實,李善達和丹紅都知道,以李撲和李朔的水平,早已可以到小學學習了。但他們不願意讓他們跨越過去,讓他們每一步都去走一走,讓他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是需要經歷過這樣的步驟才可以往上走的。當然,每一步時間的長短,是可以適當控制的。

兄弟倆到大班上課後不久,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這一次,大班的老師看得更準、更遠。他們對袁戟和張小紅說:“他們兄弟倆完全可以到小學學習了,只是因為年齡太小,如果到小學,必須要與老師溝通好,給他們安排好特別的座位。”

蒙江一號幼兒園發現兩位天才兒童的訊息傳到梁劍波的耳裡,作為老闆,當然更為關心,這可是活廣告和活招牌啊。

當他來到幼兒園,聽完園長的彙報,再看到李撲和李朔,心中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兩個小傢伙,難怪這麼厲害。沒有像龍一樣的爹,那會有龍一樣的兒呀。

蒙江一號幼兒園的收費是很貴的,梁劍波知道,李善達夫妻倆是不想麻煩他,所以才悄悄的為兩個兒子辦理了入學手續。

這一次,梁劍波也決定不告訴李善達夫妻倆。他來到同樣屬於蒙江一號旗下的蒙江國際學校,這所學校設定了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在中海市十分有名,有人說,只要你的小孩考進蒙江國際學校,進大學是一定。當然,這所學校也是“高價”學校。

梁劍波找到他們的校長,將情況說明。然後說:“這兩個小孩年紀小,卻非常聰明,到小學上課卓卓有餘,只是你們務必保護好這連個小孩,不能有半點的差池,否則,唯你是問。”梁劍波的口氣既嚴肅又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