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安宮之後,李世民並沒有去歇息,而是轉道去了御書房。

對於大明宮的建設,他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他走到滿是奏摺和公文的架子上一陣翻找,沒多久便找到了當初工部呈遞上來,已然繪製好的行宮設計圖。

攤開圖紙,李世民拿起毛筆就開始進行註釋。

一刻鐘後才晾乾筆墨,將其交給了門外的太監,囑託道:

“將它交給尚書省,讓工部按照朕的要求去更改。”

“如果有疑問,就讓長孫無忌和杜如晦到場,他們會解釋清楚朕的意思。”

“告訴工部放心去設計,這是專門為了太上皇建立的行宮。”

“不足的錢財,不用向國庫索取,直接調動到朕的皇家內庫。”

“奴才遵旨!”

太監連忙應答,很是慎重地拿著圖紙離去。

看著太監離去的身影,李世民也露出了微笑,慢慢坐下,靠在椅背上。

“真希望這個行宮能夠快點建立起來呀!”

自從登上皇位,成為大唐天子,李世民還是第一次感到如此輕鬆。

這種從內心發自的輕鬆,真得太舒服了。

而這一切,都是多虧了王公子。

在李世民期待的同時,他的旨意也在飛速傳導。

僅僅只是一天,對於小行宮的擴建以及取名為大明宮的事情,就得到了決議透過。

中書省基本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幾位大臣僅僅只是商談了幾句,就批覆了執行的草案,尚書省也讓工部加班加碼重新開始對大明宮的設計。

對於陛下建造大明宮的用意,諸多大臣本來很是迷惑,但經過長孫無忌和杜如晦的解釋之後,他們皆是恍然大悟。

原來陛下此舉,是為了改善和太上皇的關係,給他建造一座更大的行宮,安定大唐!

一時間,朝野上下的眾人,都被李世民高超的遠見和政治智慧所深深折服。

這就是他們大唐的聖天子,震懾西北諸國,令四方夷族朝拜的天可汗呀!

尤其李世民還沒有動用國庫,而是動用自己的皇家內庫去完成這個浩大工程。

如此舉措更是被人稱之大德大賢大孝之舉,足以留名青史,照耀歲月。

“陛下聖明呀!”

這一刻,無數大臣皆是上書,書寫了對李世民的讚美和歌頌。

就魏徵也是如此,十分罕見的沒有挑刺,也表達自己對陛下的欽佩。

更別說,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了,讚美的奏摺都堆到比李世民自己還要高了。

哪怕此計是王遠所出,陛下能夠去做,去主動緩和和太上皇的關係,這本身就已經很難得了。

而看著滿朝文武大臣的讚美和敬佩之語,李世民也是心滿意足,長感舒快,再次覺得自己這一次的行動十分值得。

果然現在的發生一切,都如同王公子所說的。

在諸多大臣的合力下,大明宮的建設很快便提上了日程。

李淵知曉訊息後,當日便公開表示對當今陛下的讚許和欣慰,稱其為亙古未有的明君。

當晚,父子二人再次見面,彼此喝酒暢談。

而等到了第二天,李世民還下旨召開宴會,主動邀請李淵和諸多大臣赴宴。

在宴會上,李世民下令讓頡利可汗趕回到長安,讓其和西北諸國還未返回的使者,一同跳舞給滿朝文武大臣以及父子二人看。

這位曾經在渭水之上帶給大唐莫大屈辱的草原可汗,彼時早已經沒有往日的威風,變得十分憔悴,成為大唐百姓口中的一個莫大笑話。

他直到現在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會因為當初的一句保命之語,而淪落到如此淒涼地步。

這般田地,簡直就是生不如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