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可能也和管仲管得太多有關係,小白和管仲管理齊國四十餘年,勵精圖治,臣強君弱。小白在管仲那找不到任何的優越感,那麼只能從易牙豎刁這種小人身上找回來,過過一言九鼎的隱。

可惜管仲不得不管啊,誰讓小白這個隊友又菜又愛玩呢。管仲活著,小白還能約束些,等管仲身死,小白就徹底放飛自我。沒有易牙豎刁,也會有其他討好小白利用小白的小人出現。

小白則是滿足於他們的阿諛奉承,絲毫意識不到他們的阿諛奉承都是有附加條件的。

等到管仲死後,第二位子就是孔子了。

當然太上老君似乎先見過孔子,然後西出函谷關,在函谷關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

從管子到孔子其中有一百多年,凡間是天翻地覆。以下克上的事情不斷髮生,周天子也是越發微弱,爭霸戰爭也是如火如荼。

在齊桓公小白之後,又有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等等,其中晉國超越齊國一家獨大。

而宋襄公是不改殷商遺風,會盟的時候還要殺國王祭天,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這天下已經不是依靠霸主能夠維持的了,因為霸主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就算霸主活著的時期能穩定局面,但只要霸主一死,天下必亂。而且霸主國內也會因為繼承權問題打得熱火朝天,這個時候天下人都在索求一個能夠持久的長遠的長治久安的辦法。

一個準則,一個天下公認、大家都能準守的準則。

在黑暗越發濃郁,混亂越發失控的時代,孔子橫空出世,他提出了克己復禮。

當然孔子的儒家戰鬥力之所以強大主要是因為他的教育方針,而不是他的理念。是孔子開創一套可以推行的教育方式——私塾。

至於孔子的恢復周禮,還要等到孟子才給出依據,孟子說‘法先王’開啟了儒家崇古的思潮。古代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那些明君的故事都清清楚楚,那麼這個標準就很明確了,大家如果都能去照搬就好了。所以儒家才是孔孟之道,孔子提出了理念,孟子提出了方法。

孔子提出恢復周禮在他的時代其實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但他提出了一個綱領,一個想法。以前沒人想過要提出一個總綱領出來的,但孔子第一個提出了,引起了後世諸子百家的跟風模仿。

孔子提出的克己周禮,是第一個囊括天下所有人,為天下太平尋求出路的綱領。從此之後大家思考的範圍不再侷限於一國一城,而是包容天下。加上儒家學派一代又一代人潛伏後續地打補丁,在孔子提出的框架下添磚加瓦,最終形成了一套複雜臃腫的儒家思想。

不過此時此地的孔夫子正在餓肚子,餓得都忍不住要發牢騷,都快自閉了,開始了自我懷疑。這正是歷史上的困於陳蔡之間,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發生的事情。

陳國和蔡國都不給孔子開門,還派兵合圍,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在荒郊餓肚子。

這個時候孔子讓顏回去找糧食,顏回就找到了正在蔡國整裝待發的芸姚。

原來這顏回乃是清虛道人,孔子下面最核心的七十二為弟子中隱藏了不少神仙。芸姚要出其不意,就聯絡了清虛道人在孔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由他們兩人聯手忽悠孔子。

清虛道人當然願意,雖然其他人是師兄弟,但果位有限,先到先得,他可不介意先走一步,於是和芸姚一拍即合。

芸姚利用穿越者的優勢提前做好了準備,來一個雪中送炭。onclick="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