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因材施教(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為在魯國得罪了季喚氏,加上當時魯國政局不穩,孔子選擇離開魯國尋找實踐主張的機會。他見過很多國君,所以對諸侯國的禮儀一清二楚,把這些教給學生,去混口飯吃綽綽有餘。
不過就算不少弟子已經學會了本事,但他們還是願意繼續跟隨老師,子路、子貢都是老早就跟著孔子的學生,一直陪伴孔子左右,倒像是孔子的家臣,而不是學生。
等到一對一的教育結束之後,最後上一節音樂課,畢竟克己復禮和音樂是分不開的,禮樂就是禮和樂。
學生們紛紛拿出樂器開始彈指,舒緩的曲調給人一種郊遊的感覺,而不是被人關在門外差點吃不上飯。
顏回悄悄地過來,對芸姚說道:“夫子說了,晚上你去送飯,他給你單獨上一課。”
既然已經收徒,就算外人不知道,但孔夫子還是會給芸姚上課的,不過只有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已經算是給芸姚特別關照了。
“多謝。”
“不用客氣。”清虛道人倒是蠻欣賞芸姚的:“好好把握機會吧。”
音樂課之後就該吃飯了,芸姚已經做好了美食,親自端進去,子路和顏回伺候左右。
等芸姚把飯放下,孔子才問道:“你想拜師,那你以前可讀過什麼竹簡?”
“《詩經》《周易》。”芸姚說道。
孔子不由看向芸姚,對方如果真的讀懂這兩本書,自己應該拜對方為師。“既然你已經讀過這兩套竹簡,根本就不用來拜我為師。”
“讀是讀過了,但還是要聽聽老師的主張。”實踐,理論,再實踐……現在是要啟用孔子的知識和情報,擴大‘大成智慧工程’。
“好吧,那我就講詩經吧。”孔子說道:“讀懂《詩經》才能讀《周易》。”
芸姚表示同意,《詩經》內記錄了方方面面,從勞動人民到祭祀大典,從兵戎相爭到暗喻諷刺,可謂是無所不包,是真正反應各地人民生活的內容。
到了《周易》就是社會關係的抽象提取,是對天地人關係的深入探討,就已經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了。
孔子身邊很多弟子,但能讓孔子教《周易》的不多,因為這些弟子還沒有學透《詩經》,還沒有足夠的人生感悟,貿然學習《周易》只會進入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地步。
“詩經是思無邪,所記之事皆是蒼生故事……”孔子對《詩經》的內容如數家珍,都不用備案,就能講出花來。
子路一聽心想老師竟然一開始就講《詩經》,是不是太高看這個女人了?要知道他到現在都沒資格和老師聊詩經呢,子路是個莽夫,體育課上他最狂,文化課上他最怏。所以孔子也懶得和他談《詩經》,這算是因材施教。課程也分難易,從簡單到普通到困難。
因為芸姚有基礎,所以才直接上普通難度。
簡單難度,就是傳授一些就業技巧。普通難度,就是談論《詩經》,已經是談天說地,發散思維。困難難度,就是《周易》,思考天地人生的關係,思考天命。onclick="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