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識事務者為俊傑(第2/2頁)
章節報錯
尉遲恭立即領命離開了,崔九齡忍不住道:「皇上,現在出兵會不會早了點?」
凌敬、宋正本、溫彥博等人紛紛點頭附和,顯然,他們也認為出兵早了,至少要等杜伏威的人手消耗過半才出兵的,這種梟雄本身就不好控制,而皇上為了表示大度和信任,又沒去動杜伏威的人,如今正好藉此機會大量消耗削弱杜伏威,最好讓杜伏威手下的骨幹都戰死掉,到時就能以補缺的名義往杜伏威的部隊裡安插人手,達到徹底控制他的目的。
正所謂慈不掌兵,凌敬等人都是見慣了風浪的狠人,而作為齊國的臣子,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自然要為齊國的利益著想,只要對吾皇有利的,管你杜伏威死多少人,即便你杜伏威死了也無所謂。
但是,高不凡有自己做人的原則,既然杜伏威已經表現出應有的忠心,而自己如果還趁機削弱他,讓他手下的弟兄白白送死,首先良心上便過意不去,其次,杜伏威即便嘴上不說,心裡就真的沒有點想法嗎?這必然會為日後埋下禍根!
既然可以用更小的代價拿下江寧城,為什麼要多付出白白的犧牲呢?而且這還會令到投誠之人心寒!
在高不凡看來,這種所謂的帝王手段是得不償失的,而且區區一個杜伏威,根本不需要用如此下作的手段去削弱他,所以高不凡搖頭道:「不早了,時機剛剛好!」
眾謀士聞言便不好再多說了,好在,杜伏威已經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也初步證明了他的忠心。
第二日,尉遲恭率領水師渡過長江,與沈法興兒子沈綸所率的水師激戰於長江之上,大破之,隨即登陸佔領了京口,沈綸率殘兵逃往晉陵,即現在的江蘇常州一帶。
京口失守的訊息傳至,江寧城中的沈法興不由驚得魂飛魄散,哪裡還坐得住,當晚便棄了江寧城,率著萬餘人馬急急逃離丹陽郡,趕往晉陵與兒子沈綸會合。
杜伏威隨即率軍攻入了江寧城,命人在城頭插上了高齊的旗幟。這個時候,杜伏威也終於鬆了口氣,因為若再強攻下去,即便最後能攻下江寧城,他手下的弟兄至少會死掉一半,不過他也做好了犧牲一半弟兄的準備,幸好,尉遲恭及時出手了,一舉攻陷了京口,嚇得沈法興連夜棄城逃跑。
尉遲恭之所以及時出手,肯定不會是他自己自作主張,原因只會有一個,那就是高長卿下令了,杜伏威對此深知肚明,所以心存感激,同時更加堅定地認為當初投降的決定是對的。高長卿此子有明主之姿,有仁君氣度,身邊能聚集起那麼多的能人異士,的確不是偶然啊!
江寧城一破,沈法興一逃,整個丹陽郡下屬的州縣便都紛紛投降了,杜伏威派人向高不凡報捷。高不凡龍顏大悅,下旨嘉獎,並且犒賞杜伏威的部下,後者親自趕到江都城謝恩,還主動提出由朝廷發餉給自己的部隊,十分之上道。
高不凡欣然同意了,派了崔九齡擔任杜伏威的行軍長史,掌內務。
俗語說得好啊,有奶便是娘,誰發工資聽誰的,將士也是如此,誰發餉聽誰的,以後杜伏威本人,以及他麾下的將士都將從朝廷直接領取薪水,久而久之,杜伏威的部隊自然也就成了朝廷的軍隊了。
言歸正傳,且說沈法興父子逃到晉陵後,高不凡親率齊軍主力渡過長江,在京口登陸,繼續南下兵逼晉陵。尉遲恭率水師沿運河齊頭並進,杜伏威則從江寧直奔太湖,作出包抄之勢。
沈法興父子不敢應戰,舍了晉陵繼續南
逃至無錫,然後又逃到了吳縣,即如今的蘇州一帶。就這樣,齊軍兵不血刃便拿下了毗陵郡,路過所有州縣皆望風而降,大半個江蘇省便輕鬆落袋了。
沈法興逃到吳縣後終於得以喘息了一段時間,重新集結起數萬人馬,也臨時組建了一支水師,準備在太湖中與齊軍再戰一場。
八月中秋,高不凡率領齊軍主力浩浩蕩蕩地南下,於吳縣北邊遭遇沈法興主力的抵抗,只是如今齊軍氣勢如虹,兵力更是沈法興的數倍,沈法興拿什麼抵擋?拿天靈蓋擋啊?
天寶元年八月十六,齊軍在吳縣擊潰沈法興殘部三萬餘人,斬殺數千,俘虜近萬餘,沈法興之子沈綸當場戰死,而沈法興的水師也在太湖中全軍覆沒了。
沈法興無奈之下請求投降,但是高不凡沒有允准,前者只能驚恐地逃離了吳縣城,倉皇奔向餘杭一帶!
這個時候,沈法興後悔得腸子都青了,都怪自己當初犯賤,竟把高長卿招安的聖旨給燒了,還出言奚落齊國使者,如今連投降人家都不要了,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