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 非遺傳承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且有了前面的摩托車引路,可以走一些被臨時解封的單行車道,少繞了很多彎路。
來到大觀園門前,已經有好幾百人堵在路口了。
這個以前的商業中心有好幾道門,此時也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其他進出口跑了來。
劉清山就是本地人,瞭解這裡的路況,他知道幸好是過年放假期間,不然緊挨著一個大型商場的進入停車場的入口,平時甭說進車了,行人的步行進入都很難透過。
即便是這樣,兩側的警戒線後面也全是人,各種尖叫聲音在車隊剛剛拐到輔道時就開始了。
泰勒和金溪善都開啟了車窗,跟圍觀的人打著招呼,劉清山則提前下了車,因為他看到入口處侯大師他們的身影。
小嶽也來了,幾步迎上去幫劉清山拎過去手裡的吉他,其他人握了握手,由於人群太密集,也沒來得及說上兩句。
等到了晨光茶社,一樓大廳裡早擠滿了人,一路連握手帶擁抱地各種招呼,好不熱鬧。
二樓就是平時的演出場地,面積並不太大,卻也能坐下兩三百人。
這裡的老闆叫孫曉林,晨光茶社第二代傳人及負責人,他的父親就是曲藝界赫赫有名的晨光茶社創始人、相聲大師孫少林,其母也是著名的梅花大鼓表演藝術家。
解放前的華國曲藝圈有「南張北侯中少林」之說,即京都侯寶林、金陵張永熙、泉城孫少林。
後來相聲界又有了「南晨北啟」之說,「北啟」是指京都的啟明茶社,「南晨」便是泉城的晨光茶社。
在這裡培養造就了幾代相聲表演藝術家,老一輩相聲名家,如馬三立、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白全福等等,也都曾在晨光茶社登臺獻藝,其對華國相聲界的影響可謂深遠。
不過這裡早就停業了四十多年,是06年孫曉林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傳承歷史文化,在大觀園商場內重建晨光茶社。
這四十多年同樣也是泉城曲藝逐漸走向沒落的真實寫照,大批的老曲藝種類、老藝術家的傳承流失、故去,讓這個原本跟京都、津門齊名的三大相聲聖地嚴重名不副實。
當時在業內流傳有這樣一句話:「京都學藝,津門練活,泉城踢門檻。」
意思是
說,相聲演員只有在京都、津門小有名氣之後,才能有到泉城晨光茶社演出的資本。
同時,相聲界還有另一種說法:「南來的角兒,北來的腕兒,都要到晨光露露面兒。」
由此我們可以想見,當年晨光茶社在業內的名氣之大。
今天這裡的活動雖說是劉清山和雪域娛樂的綜藝節目錄制,卻是晨光茶社的第二代傳人孫曉林居功至偉。
因為他同時還兼任著泉城老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一職,很多老一輩藝人只有他才能找得到,請得來。
此人本身也是相聲名家,國家一級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城相聲」傳承人。
按輩分,老郭還得喊他一聲師叔,此時表現的也是相當的尊敬,甚至臨時擔當起了他和師傅侯大師的端茶倒水的小廝。
劉清山把這些都看在了眼裡,對老郭的人品又有了新的評價。
一同跟隨德雲社來的還有張文順,他倒是跟孫曉林同一輩份:「曉林,你可別小看了山子,他寫的幾個相聲段子如今都成了德雲社的經典名段了!」
「哦?劉先生還有先生的創作能力?」孫曉林果然驚訝不已。
老郭趕緊解釋:「他甚至專門為我創作了單口評書‘郭西遊",也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的那些素材,裡面的很多東西都來自三四十年代的老段子!」
劉清山倒也沒客氣:「這一次,侯大師,再拉上謙哥,咱們仨演一回‘扒馬褂"怎麼樣?」
侯大師哈哈大笑:「成啊,這段子忒老,不用事先排練,你逗,我捧,謙兒膩縫,我們倆只跟著你走就行了!」
謙哥點點頭:「只給我們說說你的幾個主要包袱就行了,這個段子我們現在經常演,網上就有十好幾個版本,前後大差不差!」
劉清山補充道:「反正有兩天的演出呢,再由老郭、曉林叔、福寬叔來上一段,來個以武會友倒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