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電影節,不是每個都像奧斯卡那樣聲勢浩大。

有的電影節注重票房影響力、有的注重口碑、有的純粹關注藝術含量、有的乾脆就是小眾電影人的party。

只要能夠堅持得久,辦個幾十年,自

然會有好口碑。

而作為春城電影節,既然一直以來都很關注主旋律和農村題材的電影。

不如就此把這種型別的電影作為電影節的一個特色,吸引這些題材中最好的電影。

與其花那麼大力氣搞聲勢,最後落得個喧賓奪主的後果

還不如少花些錢,多花些心思深挖特色,為特定型別的國產電影開拓生存空間,做出一點貢獻。

電影節是誰的節?

這個答案不難找到,當然是華國電影的節日,當然是華國電影人的節日。

可事實上呢?

一位很著名的專家,用三句話評價了當今的電影節:紅地毯,星跡寥寥;評獎時,黑幕多多;頒獎時,怨聲載道。

或許這樣的評價稍顯偏激,但也算是對內地電影節的形象描述。

剛剛落幕的申城國際電影節,在紅地毯上亮相的是國內二三線明星。

而當紅的一線明星和名導演根本不給面子。

電影人不愛電影節,是電影人出了毛病,還是電影節魅力不再?

電影人不待見電影節,原因肯定是多種多樣的。

但最重要的是電影評獎是否有公信力。

單說申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除了第一年被寒國明星松華捧走外,從第二屆到第九屆分別是郭柯宇、潘予、艾麗婭、彭玉、陶紅等人獲得。

而最新的一屆《愛無專屬》的女主演愛爾多斯·德曼斯當選最佳女主角,遺憾的是,男女最佳演員連同最佳導演竟然集體缺席。

舉辦電影節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振興華國電影。

但振興華國電影,一定要以過節的方式嗎?

因為從現狀看,華國電影節數量不少,但「節」過了,國產電影未見有太大的起色。

而真正有影響的電影,恰恰是經常缺席電影節的那夥

人。

現在,華國導演忙著拍商業大片,電影業也習慣用票房來衡量一部影片的是否成功。

好像大片多了,票房上來了,國產電影就振興了。

香江著名導演吳思遠就認為,目前80%以上的票房集中在幾部大片上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他還說了,「衡量一個國家的電影水平,不能單看幾部大片,要看綜合實力。」

振興電影要靠「綜合實力」,但這個「綜合實力」肯定不單是過節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