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零七章 少林的真正底氣(第1/2頁)
章節報錯
永清長老點點頭:「即使在情況最惡劣的三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少林寺的根基一直沒被真正地動搖過不是沒有原因的,具體的開啟方式我雖然不瞭解,卻也知道需要好幾把鑰匙的共同使用,劉清山能理解最好了,絕不是我們在故意拖延!你都能把那麼隱秘的古武辛秘說給我們聽,區區的後山寶庫裡存的那點東西,也就更沒有必要遮遮掩掩了!」
其實是他沒有直接說出來,因為劉清山昨過,他目前的真氣探識力能籠罩幾十裡的範圍內,小小的後山還能有什麼隱秘能瞞得過他?
節目組的人很晚才起,好歹沒耽誤了中午的學院食堂開飯時間。
下午在一點多就動身上山了。
少林武僧院前門從寺院西側達摩路步行上山,亦可由後門從十八盤口南邊,步行或開車上山500米即到。
一行人當然是要乘車前往的,沿路西行是少林寺達摩祖師九年面壁修行的達摩洞。
之所以繞過了武僧院在達摩洞下車步行,是因為這裡是下山直通少林寺院的必經之路。
而山上的道路狹窄,根本容不得寬大的大客車掉頭。
少林武僧院的前身是少林寺僧兵,是少林寺專門訓練護寺武僧的機構。
歷史上曾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頒詔少林寺擁有僧兵的特權。
到了宋代,宋太祖曾來少林寺,還調遣各路諸將輪駐少林,一來授藝於僧兵,二
來取少林武術之長。
元朝少林寺方丈福裕被皇帝任為國師,他倡導武術,支援僧兵練武。
明代是少林寺僧兵規模最大的時期,少林寺僧兵應詔抗倭立功的就有500多名,寺院常備僧兵達到千人以上。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繼承和發揚自己獨特的優良傳統,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為了在全世界範圍宣傳少林文化,針對人們對少林功夫的熱愛,契機契理,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僧表演團,公開為各國人民巡迴表演。
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風靡五大洲。贏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得到了廣泛的讚賞。
今日,少林弟子已遍佈全球。
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來越多的民族認同,成為連線世界人民友誼的紐帶。
在世界各地熱愛華國文化的人們心目中,少林文化不僅成了中華武術的代表,以及中華佛教禪宗文化的獨特意象,更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
1989年,少林武術隊正式更名為少林寺武僧團。
它在形式上仿照了歷史上的僧兵體制,但職能轉變為透過展示少林功夫,達到弘揚祖國傳統武術文化,宣傳少林禪宗正法的目的。
所以,少林寺也是宗教寺廟當中唯一有實際擁兵權的宗教勢力,儘管現代社會之後,這點僧兵已經遠遠失去了當初的重要意義。
但畢竟他的唯一性
實在得來不易,因而內部在方方面面的管理上,是真正做到了紀律嚴格,政審嚴格,素質教育嚴格,專業要求嚴格。
毫不誇張地說,少林僧兵大唐時期就名揚於天下,並至今保持著足夠影響力不還沒有原因的。
僅就功夫本身而言,少林弟子開設的武館已遍佈全球各地,沒有點真功夫又何以坐實了行業裡幾乎壟斷地位。
因而,劉清山僅僅是進了武僧院的大門,眼神掃向不遠處廣場上的整齊佇列一眼,就能感覺出有很多人已經接近或超越了後天初期的實力。
儘管絕大部分還是距離後天境界很遙遠的普通武者境界,但要知道當今武林宗師的水平判定也才後天中期
而已。
由此可見,跟之前的古武時期相比,華國如今的武術水平之低下,已經到了將要無可挽回的窘迫階段。
但即使處在這樣尷尬的年代,少林的武僧整體水平仍舊能遠遠領先於其他任何武林勢力的總和,就能理解這裡為什麼至今仍能廣受世界的歡迎了。
華國武術一直被世界認為是一種非常玄妙的東西,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當中,我國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華國武術的幻想。
尤其是一些武俠和影視電視劇當中,會把一些華國武術描述得過於神化,各種飛簷走壁、鐵砂掌、凌波微步等,讓人眼花繚亂。
長大之後,很多人似乎就逐漸明白了,現代社會中是不存在武功的
,但其實這只是普通人沒有接觸到而已。
這裡的武僧們顯然是熟悉他的,因為眼裡都冒著只有武者對於更強者才有的興奮和膜拜之意。
但劉清山也僅僅是揚了揚手,直到走到了看臺前面的小操場上,才雙手合十,含笑致意。
對面的看臺本來只有一處,也就容納一百來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