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樂壇不同時代的扛鼎人物的臨時組合,無疑殺傷力是恐怖的,潛在的市場價值幾乎毋庸置疑。

而這種開創性的音樂行銷方式,意味著會締造出資深流行音樂工作者復出之指標性,有極大可能成功地將音樂產品與現場演出做完美的結合。

若是他們能夠成功,就能代表音樂能量世代傳遞的意義,且縱貫線建構的不只是一段華語流行音樂史,更是一個對於樂迷的召喚。

除了重新凝聚對流行音樂的專注力,還可以喚醒所有流行音樂工作者遺失已久的熱情。

畢竟這四人的名字都非常大,再加上,都是華語樂壇不同時代的領軍人物,曾經或者正在風靡一時。

但這一屆的縱貫線是由劉清山首先提出來了,他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預知優勢,就能準確地看清楚原版組合所帶來的市場價值,以及從紅極一時到「狼狽收場」當中都經歷了些什麼。

在還沒有劉清山的華語樂壇上,這樣一支傳奇樂隊縱貫線,他們的成立之時,可謂是非常的輝煌,引得無數的歌迷歡呼不已。

儘管這四人,除去張振粵的年紀較小,他們三人的年紀,都是非常大,但他們的激情卻絲毫不亞於年輕人。

當那一版的縱貫線橫空出世時,還有人表示,他們這是要「拯救」華語樂壇。

自縱貫線組建以來,所創作的商業價值,的確是很為成功的,用風靡一時來形容確實是名副其實。

但僅僅才組建半年的時間,縱貫線的這4人,臉上都佈滿了疲憊。

然而在他們疲憊的背後,卻是龐大的收入,巡演高達9億元。

於是問題就來了,不少人好像猛然間發現,縱貫線這到底是在「拯救」歌壇,還是純屬在撈金?

因為針對於當時的情況,縱貫線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背後的滾石公司,也是嚐到了甜頭,但對於縱貫線的隊員們,卻是很為苦惱。

曾在《康熙來了》的舞臺上,周華建直言不諱地表示:累到後悔,一年太長了。

的確,自從成立以來,接的商演太多太多了,他們不是在商演的舞臺上,就是在去商演的路上。

可以說,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交通上面。

不單單如此,4個人在歌曲創作上,都是各執己見。

表面上是互相的奉承著對方,但在私下卻是爭執不斷,要知道不論他們哪一個,都是樂壇的大佬級別人物。

要創作歌曲時,幾乎誰都不服,感覺自己的都是對的。

所以,在這種種原因下,他們也僅僅只輝煌了一年,便宣告解散了。

這樣的結局,也著實出乎人意料。

要知道當初成

立縱貫線的時候,可謂是千呼萬喚,紅極一時的傳奇樂隊,最終還是以尷尬收場。

這一版劉清山就首先改變了那個一年的國際巡演計劃,而是改成了不定期的零散演出。

這樣一來看似熱度被分散了很多,實際上卻把整個熱度期全面延長了,進而既避免了成員們的過度勞累,也可以根據多出來的一個人來隨時調整一成不變的固定陣容。

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他們五個人聯合註冊了一家臨時性的演出公司,把巡演的性質迴歸到音樂的本身,而不再是出於商業性的單純趨利目的。

當然其中的商業化還是不能忽略的,畢竟每一個人自身都具備龐大的商業價值,不加以利用的純公益演出也不現實。

可是由於是他們自己臨時組建的演出公司,也就避免了必須跟別人分享紅利的可能性,因而非暴利的資金回流方式,就能讓市場和民眾更願意接受。

至於成功演出後的各種通告邀請的接踵而至,就屬於個人意願問題了。

比如對於劉清山來講唱歌只是他的副業,不太可能經常性的參加團隊演出。

這樣一來,預留出來的那個機動名額的又是就體現出來了,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缺席而導致其他人經濟利益受到損失。

跟其密切相關的還有幾位歌手的過度勞累問題,也會由於這個機動名額得到大大地緩解。

關於新歌的創作問題,劉清山自然也考慮過了。

為了避免創作過程當中的各人音樂理唸的不同而可能產生的摩擦,他著重提出了不會以團隊的名義在舞臺上表演,而是迴歸以歌手本人的冠名方式。

這樣略作改動,既避免了團隊之間的不同見解最小化,也能幫助每個人以後單獨發展的個人作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