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說著,《潛伏》的第一集就已經開始了。

原版劇是四大衛視同時播出,而僅京都衛視一家平均收視率就達9.1%,大結局更是飆到14%。電視界這樣的收視率真是前無古人,後也很難再有來者。

但這一版的收視率就不能這麼計算了,因為國視的訊號普及率更高,能達到9.1%就屬於當年《敵營十八年》類似的播放奇蹟了。

但劉清山並不十分看重這一次的首播,而是更關注二輪的播出。

因為這部劇的復播權也賣出去了,就是四大衛視的聯手購買。

復播權都有四大衛視的聯合起來的爭搶,其實已經在此劇開播之前引起了轟動效應。

但他們這麼做不是沒有原因的,原版劇這麼高的收視率,以及隨後幾年的無數次重播仍保持了一個很高的資料,原因就在於這部劇的品質幾乎就是國產劇的天花板。

它的實際意義已經超出了爆款的概念,很多所謂的爆款劇電視劇雖然好看,但是過了那陣風就沒人討論了,讓人有二刷、三刷衝動的好劇越來越少。

這部劇可不一樣,在湘南衛視重播了幾十次,依然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原因就在於它是華國諜戰劇的開山之作。

之前華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諜戰劇」,這部劇讓觀眾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了解了地下革命黨真實的工作狀態。

而且與技術含量超高的美劇相比,《潛伏》的精彩不僅環環相扣而且人情練達。

就像今天的這兩集,情節緊湊、開場就有懸念,劉清山所扮演的知識分子形象和懸念迭起的刺殺行動一開場就吸引觀眾,並迅速進入正題。

並且這部劇的型別,打破了以往諜戰劇的一貫嚴肅作風,幾乎每一集都安排搞笑成分。

但更重要的是,劇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很多觀眾欲罷不能。

特別是他這個版本的餘則成,對劇本基礎上的人物是有加成的,而且是大大的加成。

他把這個人物必須具備的謹慎示弱,刻畫到近乎完美的地步了。

再加上他現實中的各種影響力加成,才使得此部劇一開播,就吸引了遠超原版無數倍的受關注度。

他的裝傻充愣裝無辜是一絕,憨笑,鏡片後的一條縫的眼睛,也是絕了。

嚴格地說,餘則成的傻太過做作,但其實仔細看的話,這點‘做作也是角色刻意為之的。

因為餘則成這個人應該就是極有城府的,他即使裝傻也必須要讓人知道他的城府,而不是做出真傻的樣子。

不然站長不會對他委以重任,站長在有一集裡面暗示過這一點。

於是對於這個角色的演繹上,演員要表達更多層次的東西,也更難詮釋。

餘則成的裝傻要裝在似與不似之間,在同僚如馬奎、李涯、陸橋山看去,餘則成確實是一臉憨笑。

在站長看去,餘則成的憨笑後面還有一層意思:您知道我的,我對您裝傻其實也就是走走過場。

這個劇好在其立意並沒有刻意去營造緊張與懸疑,正如平靜的河水下面會有一些暗流。

更多帶給觀眾的不是特務生涯本身,而是我黨人的信仰與敵黨人的虛無、是新舊政權交替時代下的眾生相。

同時又沒有透過語言、劇情去人為拔高,這就跳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和做作。

之所以覺得演員演得好,很大程度在於主要演員的生活化出演,觀眾不會有隔閡感反而會有一種代入感。

在普通諜戰劇中往往出於意識形態等問題,隔閡感甚至是做作感比較嚴重。

此類生活化出演這既依賴於劇本和導演的把控,也要求演員本身能放得下,本身就要對普通的日常有自己的體會與理解。

這是一部冷靜地對比國府***崩潰前的世間眾生相,不露聲色地告訴觀眾國府***之敗實是亡於自身的貪腐黑暗無可救藥。

這就讓餘則成的信念理想不只是生硬的意識形態說教,變得血肉可感,而不似其他大量型別化諜戰劇的冷冰冰的教條式理念輸出。

生活化風格的演繹突出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每個演員特別是兩位主演都全然是生活化風格出演,絕無其他諜戰劇的衣冠楚楚一臉做作的侃侃而言說得都不像人話。

表演一定要讓角色走向演員,走向你自己,而不是相反。

每一個成功的人物角色,必定有演員本人某一或某幾側面的性格氣質,所以優秀的演員他自身一定是豐富的,才能夠為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側面的基礎氣質。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深刻地塑造成功鮮活、令人難忘的人物角色,在這一點上,無疑劉清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