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必隱藏

你破舊的玩偶你的面具你的自我

他們說要帶著光馴服每一頭怪獸

他們說要縫好你的傷沒有人愛小丑

為何孤獨不可光榮

人只有不完美值得歌頌

誰說汙泥滿身的不算英雄

歌詞寫得貼地皮走,往人心尖上拱。

把一個性格桀驁不馴、作風頑強執拗的孤勇者形象,給刻畫、搗鼓得真真的,就像就有這麼個人在眼前矗著一樣。

即使首映式現場的人大都聽不懂歌詞,但《葉問》的劇情他們都瞭解,何況劉清山身後的大螢幕上已經出現了歌詞註解。

而且好的音樂是共通的,從來不是獨立於世,對音盲都是如此了,歌詞部分的暫時聽不懂,也沒影響到太多的對旋律的感觸。

後面部分在逐漸從平緩低吟到鮮明迅捷,再到激昂高亢,將孤勇者挾裹的內容核心給詮釋得動感十足、激情四射。

哪怕是聽不懂歌詞,一種過電般的寒慄滿身就直接體現在了每一個人的身上。

那種雞皮疙瘩掉了一地的頭皮發麻感,就是這首歌賦予的力量,旋律裡有故事,且勵志,毫不掩飾地把不向命運低頭心路歷程的心理寫照描述了出來。

「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

「去嗎,配嗎,這襤褸的披風,戰嗎,戰啊,以最卑微的夢,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

這詞、這曲、這歌聲,如號令,如號角,激盪著無數少男少女的英雄之心、英雄之夢,為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增添了無形的精神支撐與精神力量。

這般逐夢的歌,觀眾們怎麼可能會不愛!

再結合電影裡的主角的高傲尊嚴被蹂躪,心痛卻無能為力的時候,聽到這段旋律時很多人已經在淚目。

即使還暫時不能被歌詞所震撼,可是配樂、演繹的悲涼、頓挫、雄壯和電影的劇情意境匹配度極高。

看看現場觀眾們的表情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胸前畫著十字,口中在默唸這一句聖經裡的話:「iftstheneedyfrotheashheap(要從塵土中扶起寒微的人,從灰堆中拉起貧窮的人)。」

孤勇從來不是歷史所謳歌的人。但那又有何妨?

在一個原本燦爛,確需靜默的春天裡,因歌落淚,對弈平凡,重拾不曾真正失落的希望。

彼時正在失戀的痛苦中掙扎,情緒敏感不已,正是需要這種激昂的歌曲給予我力量。

原版詞作者已經抗癌十多年,是時刻與死神鐮刀對抗的人,怪不得能夠寫出這樣震撼人心的歌詞。

真切接觸死亡的作家也會更深刻一些,覺得大多數人和自己都活得太麻木了,失去了敏銳的覺知與省察,不能深刻理解死之恐怖的人也無法理解生之偉大。

這首歌還原出那些不是正統意義中的無名英雄形象,此時的聽眾可以圍繞電影宣傳片裡面各種衝突的故事、英雄成長的磨鍊和蛻變,而在自己的心裡展開聯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這個軟肋或許是你寄託感情的某個物品,或許是你掩蓋自我的一張面具。

這軟弱的一面你不想讓人看到,這是你對自我的保護,也是你的倔強。但是請你敢於直面,放下負擔,別去隱藏。

每個人都渴慕光環,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如果身心受傷,請你學會自己在黑暗的角落裡療愈。

在孤獨中自愈,在孤獨中成長,不也是一種讓人心疼讓人敬佩的榮耀嗎?

從泥沼中站起來,即使失敗了,即使傷痕累累,也算英雄!即使不完美,也值得歌頌!

這首歌詞具有藝術的感染力,精神鼓舞力,給人以強烈的勵志之感。

雖然是一首歌詞,可也如同一首飽含人生哲學的詩詞。

每一個孤獨的英雄,衣衫襤褸,孤身一人時,不管暗巷還是絕望之中,他們只能靠自己,哪怕前方沒有希望,儘管未來已經確定,但是他們依然能為自己而戰,為夢想而戰。

聽著這首歌,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現在已活得如此浮躁,不停地去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感,證明「我非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