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宣傳開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電影行業在香江的發展,比起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都要早,相對也是比較成熟。
在大環境的支援下,更多演員可以表現自己。
所以很多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華裔演員,更樂意到那裡尋求更好的演出機會。
這足以說明香江為藝人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有本事的站上去。
好比香江的影星更出名是同一個道理的,是灣島的音樂市場起步早,從歷史原因來說,那裡的流行音樂的變革來自民歌運動。
現代流行音樂的生產製作,是建立在音樂工業一系列配套體系的基礎上的。
灣島的的先發優勢有兩個基礎,在這兩個基礎之上,才能對大陸同時期薄弱的多的流行音樂市場進行大面積吞噬。
一個是國際公司的踴躍進駐,一個是早在國際公司進駐之前的臺灣,分工在唱片生產流程就開始確立:企劃/製作宣傳=發行流通。
尤其是後者,一張專輯唱片的製作需要眾多的工作人員,包括了組織編制內行政人員,音樂製作人,和組織外負責執行唱片產業體系的人員。
後來跨國公司進入這個市場之後,大力引進資本密集型和偶像型的生產路線,領導了市場導向的生產模式。
他們用雄厚的資本作為後盾,以音樂商品化作為資本積累的手段,對灣島音樂工業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
香江的電影業就是這樣的生產流程的鋪設完整,加上創作環境寬鬆、包容,多樣性的創新也就被很好地利用了起來。
因而劉清山看重的是這些,才會儘可能的不去觸碰這些根基類的東西。
但借用、融入和發展是必須的,這就直接體現在了劉家班的組建上面。
即使是他的劉家班起步很高,隨便一位拉出來都會是武術大師級的人物,但仍舊沒有去搶佔香江武行市場的打算。
因為至少十幾年間,內地的龐大市場已經足夠有他們的發展空間了。
而後再借用香江同行們豐富的功夫片生產流程經驗,形成內地自己的行業規模,才是目前的發展急需。
後來的吞併也好,融入也罷,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了,但劉清山相信在更長的時間內,把動作片的生產基地建立在包括香江在內的整個大灣區,才是最現實的想法。
只是在目標實現之前,打死他也不會提及此事,不然很容易得到香江影業的反噬。
千萬別小看了擁有近百年行業優勢的香江影業的影響力,可獨立發展的生長環境,早已註定了資源與工業基礎的存在性質,近年來出現的衰落的跡象,只是暫時性的產業陣痛而已。
這跟內地的人文環境不同有很大的關係,影業發展更多元化,永遠是內地影視題材的最大短板。
今天的會議,聽似只是圍繞著劉清山的功夫片製作來進行的,實際上裡面牽扯到的是香江功夫片市場想跟上這股大IP題材的隱意。
這不是說今後香江的葉問題材電影就會大行其道,而是指因此片
所帶來的更廣發國際影響力。
這樣的影響力散播出去了,才會讓香江的功夫片再次被受到重視,而且跟以往最輝煌時期不同的是,終於可以以一種工業技術輸出去佔領海外市場了。
但如何走出去是個問題,《葉問》是由於有劉清山這個大bug的存在,有了他就等於有了海外市場的民間基數。
香江在陳龍之後還沒有年輕一代功夫明星的被海外認可,於是借用動作設計團隊的提前融入進去,就成了最簡捷的方式之一。
等到那一天,國際上的動作片,被越來越濃郁的東方武術蘊意的功夫
技術佔據了主流,才是香江動作片去佔領市場的時候。
顯然擁有足夠大局觀的劉清山早把這一切看透了,今天晚上說出來的話,也算是徹底把兩位香江影業大佬給深深地折服了。
這兩家影業當然代表不了整個香江影電影界,但畢竟還是四大影業之二,其他兩家則是因為沒搶到先手,才落到了兩家公司的後面。
有了他們的主意識加入,四大影業被統一思想只是早晚的事,畢竟劉清山這塊巨大的金字招牌的背後,可是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
再有華影跟他站在了同一條陣線上,也就間接地讓他擁有了一定的內地引入專案的話語權。
試想劉清山的專案,香江影業和資本,還不得拼了命地想要加入進來,畢竟內地市場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接下來的會議上,除劉清山之外的幾家投資方,均拍著胸脯般地許了願,一力支援整個葉問系列的順利拍攝完成。
他就此成為了今晚最大的贏家是不假,但這裡面還包含有更深層的考察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