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劉清山一指老郭:「我跟郭老師的風格不同,他唱什麼都有股子棒子味兒,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更喜歡流行樂,這算是代溝了吧?」

謙哥的捧哏緊接著就跟上了:「只要你改編的小曲好聽,觀眾們願意聽,說我們是腹部溝都行!」

一片鬨笑過後,劉清山開嗓演唱。

這首小曲在京都並不新鮮,可以想象當年應該挺火的。

而且過去的京都有打磨廠,主要是主營印刷的一些小作坊,比如二酉堂、保文堂,經常出小唱本,眾多的小唱本中都收錄了這首《探清水河》。

甚至遙遠的大東北都有二人轉版的探清水河,不過曲名變成了《清水河》。

是在原有基礎上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重新改編的,如今已經成了著名的傳統東北民歌之一。

這個故事還有版本不同的很多結尾,不管哪種結尾都是很悲涼的。

劉清山的這個版本更貼近於流行曲風,但感‎​​‎​‏‎‏​‎‏​‏‏‏人至深的因素一點也沒減弱,相反由於唱腔更容易帶入感情,這一版本顯然更顯得情深意切一些。

本來為不耽誤人家的大返場,劉清山只唱出了開頭部分的兩個小段。

但在老郭忽悠的全場都在呼喚他把曲子唱完整,他也就借勢唱了回全版。

當然其中的一段少兒不宜省掉了,即便是這樣,也照樣把一個雙方殉情的悽美愛情故事,詮釋得很清晰完整,感動得幾乎所有人都熱淚盈眶。

原版《探清水河》京腔京韻的將這段故事娓娓道來,可那種字正腔圓的唱法並不能被所有人所欣賞。

確切說老版本只能被少部分人欣賞,大部分年輕人覺得這種唱法聽起來「硌耳」。

其一重要原因在於老先生唱曲「不倒字兒」,因為「倒字兒」是京都小曲中最大的忌諱。

舉個例子解釋何為倒字:一句唱詞比如「桃葉兒尖上尖」,其中「葉」字發音為四聲,若您唱的時候給唱成了「桃噎」,「桃爺」,「桃野」,這就算「倒字」。

在舊時藝人如果唱倒了字,說明藝人學藝不精,火候不到家,會被觀眾叫倒好。

所以說最初版的《探清水河》,以這種規矩的京都小曲唱法,故其流傳的圈子有限。

劉清山的這一版本對傳統的探清水河的曲韻進行改良,並刪去了四更裡涉及到18J的內容,聽起來既不牙磣,又使它能進一步符合大眾的欣賞標準。

但整個曲風聽上去還是像極了相聲門裡的柳活兒,因為這種傳統曲風的敘事歌的敘事性很強,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伴奏與人聲旋律的衝突矛盾也很有深意。

而且這一版本既能用傳統的三絃伴奏,也挺適合吉他彈唱,甚至以鋼琴曲的形式演奏出來也毫無問題。

只是現場的絕大部分人只聽出了它的打動人部分,很少有人聽出來它的改編才是最大的驚喜。

因此在觀眾們好一陣子的熱烈掌聲過後,

老郭才把更深層的意義說了出來。

最後他不禁感慨道:「都說劉先生的音樂創作能力無與倫比,今天我才算是有了最深刻的直觀感受!我們的傳統文藝之所以沒落,跟民間音樂缺乏不斷變化有很大的關係,不斷有新的思路與智慧加入,也有不斷被淘汰的部分,在磨合中逐漸完善,才能讓我們的很多傳統藝術瑰寶不至於失傳!」

劉清山深以為然:「從柳活到民謠的轉變,說到底就是個接不接地氣的因素,任何曲藝形式都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但凡事得適可而止。雅到極致不風流,太雅了就賣不出票去了!清朝聽崑曲,據說得必須抱著二十四史和康熙字典,為什麼這些都失傳了?就很能說明

問題了!」

「這些你也知道?」老郭非常意外的眼神望了過來。

劉清山心底暗笑,本來這些話就是你說的。

但他是絕不會暴露出來的:「曲高和寡這個詞兒除了意指知音難得,還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瞭解的人很少。這個舞臺是說相聲的,而相聲來自民間的最底層,通俗易懂是它能流傳下來的根本,想追求藝術性的東西不能來這裡,有人若是隻強調這一點,我只能說你是想瞎了心了!」

現場鬨堂大笑的同時,也得到了老郭的頻頻點頭應和。

他是個聰明人,深知這是劉清山在幫著他們說話呢,內心的感激之情儘管隱藏得很深,但也能從他的積極應和裡能聽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