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爭我奪,真是一場很好看的戲。

但此時活動還未結束。

叼羊的勝利者,要將羊屍隨便扔過某一家的氈房頂。

這對氈房的屋主而言是極為喜慶和吉利的,他們會組織宰羊做飯,準備一場盛宴,招待所有前來恭賀的客人。

可由於今天的場合特殊,某一家的氈房頂就只會是新郎家,這也是這裡約定俗成的一種風俗。

而叼到羊的騎手,也非常光榮自豪,畢竟叼羊比賽是極富力量感和競爭性的,是一場勇氣、體力與智慧的集體比拼。

在比賽中,不僅是肢體的碰撞,還包含了集體的配合、戰術的謀劃,十分複雜,形式多變。

賽場上風起雲湧,上一秒可能某位騎手還勝利在望,下一秒就與其失之交臂。騎手們相互糾纏在一起,像潮水般在草原上此起彼伏。

汗水、吶喊、嘶鳴裹挾在一起,熱氣騰騰,看者無一不被這種激烈的氛圍感染,身體裡熱血沸騰。

沒到過現場的人,是體會不到叼羊運動實在是太刺激了的。

這種競技精

神是草原生活中逐漸鍛鍊培養出來的,強健人的體魄與心理素質。

同時,人們也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在這天地中肆意迸發出來的通暢感。

嘉賓一行人幾乎是全程都在緊張觀看,即便是劉清山這樣的武林高手,此時都沒有一點高人風範,情緒跟普通人一樣,心情在隨著遊戲的程序而波盪起伏。

泰勒那個小丫頭更是興奮到不行,幾次舉著手持攝像機就快要走入賽場當中了,都是劉清山把她拉回來的。

而且她的臉上一直洋溢著不虛此行的歡快感,嘴裡的咯咯笑聲就沒停下來過。

隨後的摔跤比賽,相比叼羊大部分業餘選手就不同了。

因為摔跤是哈薩克族傳統體育活動專案中最普通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深得哈薩克人喜愛。

每逢有人舉行婚禮、割禮、週年祭祀都舉行摔跤活動,而且只要有時間,大部分個中高手都不活錯過這樣表現自己的機會。

過去,摔跤多在部落間進行,哪個部落勝了,榮譽就屬於哪個部落,得勝者有獎,獎品有馱、馬等。

據說,哈薩克族歷史上的英雄,大多數是摔跤能手。

哈薩克式摔跤形式很多,有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等,最常見的當然是古典式和自由式。

古典式摔跤比賽開始時,兩人互抓對方的腰帶,躬身對頂,盡力拼搏,你推我搡,常常是扭成一團,誰也不讓誰。

這時候,自然有規則調

劑,你可以把手抱起來,也可以扭他的手或脖子,要他仰面倒地,只要把他摔倒就算你勝。

比賽開始前,為了顯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戰勝對手,摔跤手總要模仿猛虎捕獵,像公牛一樣吼叫,甚至抓起一把土撒開去。

鬧的摔跤手由部落長老或者德高望重的人馱在馬上繞場一週,以示炫耀,摔跤手就得下地馬來,跪在地上,虎視眈眈地等對方上場。

各隊派出運動員參加,年齡小的,先摔,年歲大的、水平高的後上場。

兩名摔跤手,各有一騎手助威,只要把對手摔倒,讓他揹著地,你就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