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布拉克的實際海拔在1700米左右,距離這個神奇的海拔高度已經相當更接近了,因而來到這裡的人們,就會感到身心的極度放鬆和興致盎然。

比如此時離開了怪坡,沿著萬頃還未開始播種的麥田田埂一路西行,再繞過對面同樣還處在成長期的花海,一望無際的草原便撲入眼簾。

剛剛捱過了嚴寒的牧草柔軟異常,遠觀上去已然翠綠綿綿,連掛在它們身上的露珠看起來都是綠色的。

羊群漫步於青青草原,偶爾有一兩隻落單的,恰似天邊的白雲飄然落下。

白雲悠悠之下,遠處的天山若隱若現,彎彎曲曲的公路在麥田中迂迴。

站在高崗上,閉上眼睛聽風吹過去的沙沙聲,聞著清新的草原鮮香,一切是那麼安然閒適。

這個時候的遊人並不多,使得放眼望去,哪裡都是節目人的身影,很多女孩子已經跟小夥伴在草地上追逐打鬧了,就是泰勒和金溪善也抵擋不了這種極度愜意下的心馳神往。

草原上星星點點分佈著哈薩克族氈房,由於有了事先安排,人們這一次前往的方向就是那裡,也是今晚的宿營地。

不過只有很少幾個人知道這樣的安排,自以為一行人只是在隨著水源的上流,一路逆行著遊

覽呢。

護衛隊的人則是知情的,他們趁著眾人不留意,已經悄悄地把擱置在半道上的車輛開了過去,只是由於是不好在尚處鮮嫩的草地上駛過,選擇了更遠的繞行而已。

哈薩克族氈房和蒙古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因為外面長相有點像,讓好多遊客們把氈房看成了蒙古包。

二者的最大的區別是建築的頂部,頂部是圓形頂形狀還是尖錐形頂形狀。

如果圓球形頂形狀的就是蒙古包,而類似尖錐形的則是哈薩克氈房。

氈房比蒙古包顯得要小巧,頂部尖一些,搭建用的支桿是一頭彎的穹窿狀,將此彎頭綁在氈房的牆架上。

一般而言,哈薩克氈房分為大和小兩種,簡易的小氈房又稱為“闊斯”,它容易搭建,整體就是一個圓錐形。

只不過在房牆數量上,有四塊、六塊、八塊甚至三十塊的區分。

劉清山一行人最終來到的大氈房就複雜得多,它由圍牆、房杆、頂圈、房氈和門組成。

大氈房的上部是圓弧形,下部為圓柱形,頂部有天窗,覆蓋上活動的氈子,用於通風。

最為複雜的部分是骨架結構,由於這些氈房並非遊牧之需,而是不需要來回拆卸、用作如同民宿一般的遊客們之用。

因而骨架結構都是網眼式柵欄,格眼細密,結實堅固,可以抵禦大風,但相對笨重。

這是距水源較近的一座氈房,不等走入其中,就能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

主人夫婦迎接出來時,身後已經在跟著一眾雙手捧著雪白哈達的年輕男女。

這些當然是先行部隊事先聯絡好的,但從此時那些人臉上的驚訝表情上看來,似乎並不知道即將到來的會是劉清山這一撥人。

而且他們的驚喜交加應該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真真切切感到了喜從天降的意外感。

甚至有小姑娘在捂著嘴尖叫,兩隻眼睛瞪得溜圓,直勾勾地望著劉清山,哽咽的雙肩聳動不停。

劉清山此刻卻沒有時間去觀察這些,因為那對夫婦知道了是他為帶隊人,已經雙手捧著哈達走上來了。

由於事先人們大都接受過培訓,知道最基本的接受理解。

劉清山也在對方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自己套上哈達的同時,趕緊有樣學樣地彎腰給對方。

其實如今的獻哈達方式已經精簡了很多,若放在很早之前,這種禮儀多發生在進了蒙古包入座之後。

並且主人手捧哈達,躬身舉過頭頂,恭恭敬敬遞給客人後,還要虔誠地下跪磕頭的。

客人接過了哈達,表達了謝意之後,還要同樣恭敬地回奉哈達。

只是如今那些繁瑣禮儀程式都被簡化了。

比如之前本地人寄書信,也在信封內附上一條小哈達,以示祝福和問候。

出門時也隨身帶上幾條哈達,以備在途中遇到久別的親戚、朋友時使用。

進了寺廟大門,也得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

殿參觀隨坐,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