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給劇組站臺(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也難怪,付老爺子可是小學課本上的人物,關於他的更多事蹟連外國人都知道,這裡的人絕大部分,也都是在他和他的那一輩人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像他這個層面的人,下到地方上的正常流程首先是巡視,或者說考察。
於是大院裡的一些部門設定,就是首要的參觀物件。這裡雖然不是電影製片廠的廠區,但相關機構的牌子一應俱全,像是製片室、總排程室、生產辦公室、生產處、生產排程室、外協辦、宣傳發行科、物資供應科及資料室之類,名目齊全,一個也沒落下。
將這些主要部門一一瀏覽過之後,就來到了另一道門前。這裡的部門設定就變成了演員隊、導演室、攝影室、美術室、製片室、化服道車間、置景車間的類似設定,都是一些跟實際拍攝工作相關的下屬部門。
劉清山對所有的這些都不感興趣,唯獨對那座足有商場那麼大的倉庫產生了好奇心。
旁邊有介紹的,據說這裡是近兩萬平方米的服裝、道具倉庫,存有各個時期的軍服和華國曆代各式服裝約幾十萬套。
並有三、四十年代,美軍、小島國軍和華國軍隊各類效果、道具槍炮等裝備,以及明清時期各類傢俱及軍用、日用各類陳設道具數萬件。
不過,劉清山之前拍攝的《集結號》,所提供的服裝並不來自這裡。按照韓四爺的話說,他是從民間類似如中介的經營者那裡借到的。
原因很簡單,一是這裡並不收存那種有明顯破損、汙垢的衣物,二是這裡的出借價格很高。
反而像是其他民營影視城那樣的存在,常常有破爛一樣的各類服裝堆積如山,都是曾經的劇組演員脫下來就堆到一起拉過去的。
這個時候,院外又匆匆跑進來兩個人。他們劉清山倒是認識,正是《亮劍》劇組的兩名老導演。
這二人在外面雖然名聲不顯,在業內卻是鼎鼎大名,均為紅星電影製片廠培養起來的國內第四代導演。
到達後其中一人趕緊解釋:“片場今天去了很多人,迎來送往的很忙碌,接到領導電話的時候,我們倆就趕緊往這邊趕!”他們當然還沒資格靠近付老身邊,那位聽他們認識的中年人,也不敢高聲回應。
好在劉清山及時出面了,他跟付老介紹了他們二人。付老的情緒看上去很好:“這裡就不坐了吧,咱們還是直接趕去劇組!”這個影視基地建築面積比橫店還大,各種年代的建築設計也更多,不過大都是跟戰爭片相關的居多,甚至連當年紅軍強渡鐵索橋的道具設施都有。
也有類似如江南水鄉一帶的老建築,只是數量很少而已。《亮劍》的劇組,就設在一個既像是村寨又像是驛站,很具有年代感的一小片建築群裡。
經過的路上,劉清山甚至還看到了燒燬的城市和村莊的斷壁殘垣,隱藏在荒草叢中的小橋和炮樓,各種的老年間店鋪,掛著某某第一監獄字樣的建築群等等。
村寨式的破舊建築,被一個佔地面積很大的院子圍了起來,外面已經停著好多汽車。
這是趕來慶祝的嘉賓們的座駕,進去後劉清山打眼一看,就基本瞭解了都是些什麼人。
裡面並沒有幾個大牌演員的身影。但多是些熟面孔,是那種會經常出現在電視機裡,卻除了圈內人,普通觀眾很少能叫出名字來的演員。
或者說,如今大量出現的抗戰神劇,就會經常出現這些人的身影。他們大都是出身於類如紅星電影製片廠這樣的國營單位,沒有籤外面的演藝公司或者經紀人合同,但會經常參演一些老年代的片子。
也就是說,他們有單位裡的工資可拿,獎金和外快的來源就來自各個劇組。
因而一旦哪裡有新的劇組建立,他們就會從各處冒出來,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機會。
哪怕只是一個只有一兩句臺詞的角色,他們的大部分人也都會接,反正耗費不了多少時間,就能賺到幾百、上千塊錢。
也可以理解成,他們是依託著這個影視基地混跡的那撥人,但又遠比群演有資格和閱歷,並且跟很多著名藝人、導演都能或多或少地攀上點兒關係。
劉清山更願意把他們看作是主流圈子裡的異類,話劇團的不熱衷於團裡的排戲,影視劇的配音只想著螢幕上出現自己,曲藝團的不再對繞口令產生興趣。
但你還不能說他們不務正業,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讓京都各個劇組之間的聯絡緊密了很多,而且很好地彌補了群演的能力不足,可職業演員又不肯沾染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