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劉家班的優勢(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這一天起,劉清山就會暫住在香江詠春體育會,由葉錚親自教授葉氏詠春的最精髓部分。
與此同時,作為劇中第一配角,並且是影片的第三大投資方的洪大寶,配合第一製片方慶煌影業,正式開啟劇組的建立工作。
前期的籌建其實早就步入了尾聲,之所以拖到現在,就是為了劉清山的親自前來坐鎮。
他的所謂學習,實際上在他的過目不忘的能力加持下,也就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把全部精粹部分學到手了。
而且這三天,就是他跟葉氏兄弟沒完沒了的黏手練習中度過的。
包括他身邊的護衛隊成員,都得到了老兄弟倆的傾囊相授。
隨後劉家班來到,也是進入了這家武館學習,與此同時,根據他提供出來的名單,絕大部分演員人選基本出爐,劇組建立在即。
這份名單幾乎涵括了香江最頂尖的武行高手,除了甄自建之外,基本上都是原版裡的演員。
另外劉清山特意把燒麥強拉了進來,由他來飾演一名通臂拳高手。
這部影片會涉及到很多種武術門類,比如少北拳,龍形拳,蔡禮佛拳,大聖劈掛拳,八卦掌,洪拳,詠春,六點半棍。
這些武行的人選就是這幾種拍戲裡的傳承人或者佼佼者,由於燒麥強的出現,劉清山就把原版中並不存在,而是由洪大寶獨創出來的廖家拳給換掉了。
所以令人眼花繚亂的武術套路里,就多出來了通臂拳。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唯一跟器械有關棍法,在《葉問》的劇情裡,少北拳金山找來工廠挑釁,葉問隨手拿了一根竹竿教訓他,所用的棍法就是「六點半棍」。
所用的棍子長超過2米,架勢為棍頭點地,是詠春拳必修兵器之一。
「六點半」是南方俚語,意思是「吊兒郎當,無精打采」,因此六點半棍就是「提不起來」的棍法;也有一種說法是,該棍法只有「六招半式」,所以叫六點半棍。
這種源自少林寺的武術器械,是一套很簡單的棍法,內容全無花巧,更絕沒有無謂或多餘的動作。
棍法不同拳法及刀法,其概念是自己的單臂的延長,所以是行偏身及四平馬。
但他的力透棍尖,將捋、意、氣、功、柔合在棍法上的表現形式極具觀賞性,由片中的葉問隨手找來的竹竿使出來,更顯得如隨心所欲的有效實戰性。
所以綜合了這麼多各派別高手的劇組,在正式成立的那一天起,成員們聚集的詠春體育會,就被幾乎整個香江的練武者給盯上了,每天圍在外面想一探究竟者大有人在。
當然其中也包括了更多的劉清山的粉絲,以至於影片還沒開拍,就引起了社會性的轟動效應。
女主還是那位模特出身的熊戴琳,此女身高將近一米八,倒是跟劉清山一米九幾的身高相匹配。
除了這些國內的功夫明星之外,在劇中扮演三浦的一位痴迷功夫的小島***官不得不提,他就是集柔術與華國武術於一身的小島國著名影星池內博之。
這名演員又高又壯,又有功夫在身,加上超高的顏值,在那個國家還是相當有名的。
這部戲其實很尊重歷史,沒有主角光環也沒有偏幫誰,最後葉問只是打敗了三浦,崇尚武者精神的他,回到軍營選擇了切腹自殺,這些都是有資料可查的。
不過因為他只是柔道高手,武術僅為他的愛好,和真正的武者還是有一些差距,所以在開拍前,劉清山要求他一起在體育會特訓,務求提高戰鬥力。
原版中池內博之也用精湛的演技,向小島國觀眾展現了華國武術的偉大,並沒有因為電影的題材問題,讓他飽受國內冷遇。
跟其他的比試鏡頭一樣,他最後跟葉問的擂臺決戰也會全是真打,不會啟用替身,因而在特訓期間,劉清山跟他對練的時間最長。
說是特訓,前後也不過是短短的一個多星期,集中培訓的目的更多是增加一些彼此間的熟悉感而已。
唯有池內博之,不僅要學習很多新的套路技巧,還要時刻小心著不被弄傷。
不過他在面對實力更強的劉清山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心理壓力了,因為後者能夠做到真正的點到即止,雖然場面上看來拳拳到肉。
本來劉清山是打算這個角色啟用相原真二的,可考慮到那傢伙目前在小島國剛剛建立起來的發展,參演這樣一部有可能惹來那個小島國人的不適應,因而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正式的開拍是在劉清山來到香江的半個月之後,這種啟動速度已經算是神速了。
故事講述了詠春大宗師葉問在上世紀30年代,因為戰亂的原因,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逃往香江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