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燒麥強的起手動作,也跟絕大部分的拳術需要收心蓄力完全不同,它的要求就是臂由松肩發出,透過裹肘,以成通臂之勢。

或者說,燒麥強的起手反而是鬆弛兩肩,看似很隨意的抖動著兩隻自然垂在兩側的手臂,這樣反其道而行之的起手式,並不是常見的通背拳起手動作,所以他們看著可不只是新鮮了,而是心底警惕心暗生。

所謂的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大概就是這種路數。

這種拳法的來源就是模仿長臂猿,也就是放長擊遠的動作,是以肩膀為軸,左右掄臂配合著腳步變化,招式變幻當中始終伴隨著“噼裡啪啦”的拍擊脆響。

這些拍擊脆響,其實就是手掌在身體各部位的拍打,但燒麥強顯然把這套家傳的拳術運用到相當嫻熟了,現場的絕大部分人是看不出他拍打動作的,只能聽到一陣近似一陣的脆響連連。

可在劉清山、樊盛陽的眼裡,這些幾乎快到極致的各種拍打,就會變成慢動作回放了,因為天底下沒有哪一路拳法的迅捷速度可跟花拳36相媲美。

燒麥強的自身境界更是連後天境也沒達到,在他二人的眼裡,也就出現了等同如慢放的效果。不過而認可不敢有絲毫的輕慢心,就因他們心裡很明白,自己二人若是能把這套拳術掌握了,那種“噼裡啪啦”的聲響,就能夠完全轉化為自身氣勁的摩擦爆響。

而且他們都看出來了,燒麥強使出來的通臂拳,跟傳統的通臂拳有很大的不同,儘管具體招式上神似,但每一招使盡,跟下一式連線前的那一剎那,會有一個肉眼看不出來的細微變化。

具體形容起來,就像甩鞭出去的鞭頭擊響的一瞬間所產生的音爆。

這就是氣勁才能造成的力量的加速度,也是一種看不見的光波傳遞過程,能把這種真氣之外的極致力道效果展現出來的拳法,其實已經可以歸類於古武的行列了。

只是燒麥強的個人能力還太低,連一絲內功修為都沒達成,即便是悟出了氣勁的演變方式,也註定了沒有後續的氣勁凝結出來。

或者說,他所凝聚出來的氣勁,只有有限的體量,或許連一整套拳法的演示都支撐不下來。

????????????????果然,在現場越來越大聲地喝彩聲裡,劉清山與樊盛陽對視過一眼後,燒麥強也做了個收手式,結束了整段表演。

劉清山揮手讓眾人散開,這才朝燒麥強笑道:“你的通臂拳裡有點兒古武的影子,說明你悟出氣勁不是沒有原因的!但也僅限於次,因為你沒有真正掌握到內家拳的真意,我猜想在大部分的修習年月裡,強哥你一直是將這套拳當做外家拳那麼練習的吧?”

樊盛陽補充道:“而且你的整套拳並沒有使完,是後力不濟了吧?”

燒麥強愣在當地發了一會兒呆,自然是由於自己的各項缺憾,面前的兩人都準確無誤的指出來了。

尤其是劉清山的一番話,更是直戳他體內的那根最敏感神經。

他在35歲之前,確實是在把家傳通臂拳當做外家拳來修習的,即便是他的上兩輩人,也一直是沿用的外家拳訓練方式,儘管武術界裡的同樣拳法被歸類於內家拳。

外家拳主於搏人,內家拳主於禦敵,一攻一防看似涇渭分明,實則有本質的區別。

理論上說來過於枯燥,無需多言,僅就發力方式來說,通臂拳其實已經具有了它格外獨特的地方,比如它那與眾不同的起手式,你見過什麼功夫在發力前先要散去全身的氣力感了?

唯有太極拳,更它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二者在陰陽五行以及導引、吐納、經絡等理論上也是異曲同工的。

但燒麥強的家傳拳譜一開始並不全,少了前面的行功要論前言,也就是功行各處的概括論點部分。

可這家人的祖上卻一直當做家傳秘籍似的遮遮掩掩,教授後輩也是偷偷摸摸的進行。

直到後來通訊逐漸發達,更有早期功夫片裡出現了類似的拳術,燒麥強的父親才猛地裡發現之前的拳譜似乎缺少了什麼。

那個時候民間的習武風潮極盛,各類武術套路的冊籍也陸續出現在書店櫃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