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妮凝視著汩汩翻滾的沸油,心中湧起一種巨大而滾燙的東西,它浸潤著她的靈魂,使她心中充滿光明與勇氣。這種巨大的光明與勇氣,使她毫不猶豫地將右手伸入沸油,抓到一個青銅斧頭,穩穩地握著,舉起來,給邪苴隆和靜慧過目之後,擲於地上。

待油滴盡,阿梅妮的右手完好如初!

邪苴隆的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開心微笑。

靜慧則笑得有點勉強。

邪苴隆把袖子挽到胳膊上,露出肌肉結實的右手。然後,他上前一步,看定翻滾的沸油,不假思索,迅速伸手探入鍋內,抓住青銅斧頭,穩穩舉起,給靜慧和阿梅妮過目之後,擲於地上。

待油滴盡,邪苴隆的右手完好如初!

靜慧顯得有點失落,輕輕把手一揮,說,此乃天意,你們走吧。

後世布摩敘史時說,大風吹開了,它要驅散天空的烏雲。鷹群出擊了,它要驅趕佔巢的毒蛇。斯去吹響了,迴盪天地間。《罵孜數》開啟了,苴隆聲如雷。

星空旋轉。

沉寂已久的臥甸,一夜之間沸騰起來。

返回臥甸的邪苴隆,站在高山之巔,身披背部繡飾紅色雄鷹的黑色披氈,手握斯去神角,用整個心靈,吹奏起斯去神角樂譜,沽色篤糾哺,不斷組合變化。這是一曲命運之音,一曲希望之音。那些五彩繽紛的音符,在星光朦朧的夜空之中,如水泡一般飄浮著,旋轉著,幻化著。無比優美的神角之音,一場神秘的音樂之雨,如雲似霧,如夢似幻,籠罩著臥甸的山山水水。

一曲終了,邪苴隆接著頌念《恆投罵孜數》中的召兵術。隨著他的喉結湧動,那些神秘的咒語,與神秘的斯去之音,均穿透時空之外,抵達天庭深處。

不一會,只見暗藍色的星空之中,出現一團巨大而閃亮的雲彩。那團雲彩向臥甸漸漸飄來,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邪苴隆站在高山之巔,夜風颳過,他身披的黑色披氈撲扇著,這使他像一隻雄鷹展翅欲飛。

邪苴隆一會兒吹奏斯去,一會兒頌念召兵術。斯去樂音與召兵咒語,相互交替。

半空之中懸浮的巨大雲彩,傳來飄緲的鼓樂之聲。隨著雲彩越來越近,鼓樂之聲也越來越響。

然後,從那朵巨大雲彩上,飛躍而下絡繹不絕的天兵天將。盔甲鮮明,旗幟飄飄,刀槍劍戟閃動寒光。

那個神奇之夜,對臥甸人來說,是一個不眠之夜。他們在子夜以後,看見邪苴隆站在高山之巔,夜風颳過,他身披的黑色披氈撲扇著,這使他像一隻雄鷹展翅欲飛。他們在子夜以後,看見那朵巨大雲彩上,飛躍而下絡繹不絕的天兵天將。盔甲鮮明,旗幟飄飄,刀槍劍戟閃動寒光。他們看見,從那朵巨大雲彩上飛躍而下的天兵天將,像九股白花花的山泉水,徐徐傾瀉在臥甸的九處山頭,像九條很長很長的巨龍,從那朵巨大雲彩上飛到臥甸。

那個神奇之夜,聽到號令接受調遣的天兵,組成九支勁旅,到臥甸集中,接受邪苴隆的統一排程。

邪苴隆連夜殺牛祭祀天神地祗與先祖,舉行盛大的誓師儀式。

黎明時分,九支雄師,打著益那大旗,有如猛虎衝破囚籠,有如蛟龍從大海騰飛,衝出韜光養晦已久的臥甸。

邪苴隆騎著駿馬,頭戴金盔,臂纏銀甲,身披黑色戰袍,腰佩青銅寶劍,左胸部用一根紅綢帶子懸掛著斯去神角,右胸部用一個牛皮囊裝著《恆投罵孜數》。他的這身裝備,與任何別的統領大異其趣。最顯眼的,當然是那隻看起來相當粗糙的黑色神角,它有點像牛角,細看又並非牛角。能夠看出它乃上古神獸獨角獸之角者,寥寥無幾。

自從瑪依魯帶著三歲的邪苴隆和一歲的迷喜菇逃到臥甸,這麼多年以來,可以說,臥甸的火煙,第一次冒出,臥甸的流水,第一次流出。益那的旗幟,再一次升起。臥甸的臥龍,第一次露面,臥甸的猛虎,第一次出山。臥甸的面目,臥甸的名氣,第一次出現。

在那個非凡的黎明,瑪依魯看著九支大軍衝出臥甸,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喃喃自語,策舉祖啊,我終於等來這一天。

益那大軍總指揮邪苴隆,率領九支天兵,騎在駿馬背上,左手握著斯去神角,右手握著一卷《恆投罵孜數》,一會兒吹奏神角,一會兒頌念《恆投罵孜數》,不斷髮出各種作戰的指令。

一言不發如銜枚疾走的天兵,按照邪苴隆的命令,分成前中後三軍,左中右三軍,上中下三軍,機動靈活,逢山就布山陣,遇水就擺水陣,逢森林就布林陣,遇石山就擺石陣。

一時之間,益那大軍復仇的大火,像長眼睛似的,燒向敵營,復仇的利箭,像生翅膀似的,射向敵營,復仇的戰馬,衝向敵營,復仇的利劍,刺向敵心窩,復仇的利斧,砍向敵頭顱。

面對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益那大軍,這麼多年以來在益那大地驕橫已久的鄂靡軍隊,像無頭蒼蠅一般,還來不及披上戰袍,還來不及跨上戰馬,就紛紛丟盔棄甲偃旗息鼓,潰不成軍奪路而逃。受到突然打擊的每支鄂靡軍隊的情形都是相似的,罵色不見兵,沒有兵丁可以指揮,兵離開罵色,成為一盤散沙,整個軍隊的情況就像一鍋粥,也像破巢而出的蜜蜂,紛紛潰散。

益那大軍勢如破竹,九支勁旅所向披靡。

益那大軍總指揮邪苴隆,率領九支天兵,騎在駿馬背上,左手握著斯去神角,右手握著一卷《恆投罵孜數》,一會兒吹奏神角,一會兒頌念《恆投罵孜數》,不斷髮出各種作戰的指令的英武形象,迅速名聞天下。

益那祖摩局阿邪之子邪苴隆聲名雀起。

這樣,一天打三仗,兩天打六仗,三天打九仗,毫無懸念,勝利屬於益那。益那大軍成功收復禹甸比畢,光復禹甸叟施,攻克禹甸谷姆……捷報頻傳,戰果輝煌。益那九座城,收復了八座,只剩下一城尚未收復。益那六十六座山,收復了六十座,只剩下六座尚未收復。益那三十三個大平壩,收復三十處,只剩下三處尚未收復。

益那被鄂靡佔領之後,一向名不見經傳的益那邊地臥甸,隨著邪苴隆率領九支天兵縱橫益那,隨著鄂靡節節敗退,而在益那颳起臥甸旋風。

鄂靡佔領益那之後,一向在諸國祖摩中稱雄的鄂靡祖摩鄂阿那,第一次受到多米諾骨牌式兵敗如山倒的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