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的原型機在短短兩年的多的時間裡面就給搞了出來,這速度可謂飛速了。當然了,這和西飛在軍用運輸機領域幾十年時間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在加上整個西飛的飛機設計研發團隊被星海西飛全盤的吸納,另外星海西飛從東歐擼來了不少飛機設計研發人員,以及從國內的航空院校招聘進來不少的學生。

反正,此時的星海西飛在人才上面,那絕對算得上人才濟濟。

有足夠的人才還不行,還得要有資金才行。

星海西飛獲得了星海集團的支援,在研發可相當的捨得投入。

幾十億,上百億的投入眼睛都不帶眨上一下的。

星海西飛自身厲害之外,其外部支援,那自然不帶少的。

在國內論製造能力,星海集團現在可不帶怕和人比的。

從大型零部件到精密加工零部件,星海集團全部都能夠造。

星海集團收購華國二重之後,可不僅僅說就光在二重研究大型模鍛壓機的。

二重的技術能力升級是相當快速的。

更新了一批加工裝備進二重。

特別在員工待遇上面的調整,那直接的激發了二重職工的熱情。

終於回到了那個熟悉的環境了,以技術說話的環境。

技術為王的企業環境,自然造就對技術的極致追求。

當然,雖然說是技術為王,可賺錢是每個人都在考慮的事情。

因為企業賺錢與否,關係著每一個人的利益。

星海集團也在不斷的進行調整,比如說集團發年終獎的時候,會給賺錢企業的人加績效分,對不斷虧損又沒有成績的企業人員扣績效分。

績效分是什麼?

那是錢啊!

想一想被平白無故的扣了幾千幾萬塊錢,誰都是不爽。

整個星海集團的獎勵和處罰制度,全部都圍繞著激勵員工創造力來的。

想要造出好零件,除了加工能力之外,材料很重要。

星海特鋼和星辰院材料研究院金屬材料研究所就是材料的保證。

巨資的研究投入,成果自然不少。

從長安機場出來,孫志行帶著人在門口等候,見到韓松林三人出來,趕緊迎了上來。

“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