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集團成功了,就是華國的成功。

軍方進行裝備採購,反正都是面對國內的企業,誰家的裝備好,就採購誰的。

韓松林在京城待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順利的給星海集團拿到了一個軍民融合的試點單位。

就是說,星海集團可以研製和生產軍事裝備,但是得要向主管這塊的部門進行報告和備案。

離開京城之後,韓松林就去了長安,和西飛集團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

那就是共同的成立了一家星海西飛航空製造公司。

星海西飛在管理模式上面,採用星海集團的管理模式,就是重研發和技術。

將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提升到和星海集團同一標準。

當然了,管理層的工資水平,那也一樣的得到了提升。

星海集團拿安124的技術和資金入股,西飛集團拿之前在大飛機上面的技術預研還有人才,以及一定的裝置入股。

星海集團獲得了整個星海西飛百分之六十的股份,西飛拿到了百分之四十。

星海集團要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剛剛開始的時候,不被同意的!

可面對星海集團拿出來安124的技術資料,以及星海集團還從烏國弄來的航空設計專家以及大量的生產裝置。

說實話,星海集團想要在短時間將安124在華國複製出來難度比較大,可只要給星海集團時間,還真的可以給搞出來。

當然了,星海西飛並不是說就要簡單的複製安124出來。

想要複製出來一架飛機難度太大,就說飛機那麼多的零件,很多國內都沒法進行生產呢。

付出些代價,全部安124的零件在國內實現生產,還是能夠實現的;可星海西飛追求的不是成為一家只能夠進行生產飛機的工廠,還要有研發能力。

西飛那邊對新成立的星海西飛抱有極其大的熱情,因為星海集團在星海西飛一成立,就向公司賬上打了五十億的資金過來。

星海西飛成立的第一件事情,除了在長安拿了一大塊地建造新廠房之外,就是從西飛挖人!

這操作,直接將西飛的領導都驚了,自己佔股的公司,跑到自己這裡來挖人?

可是,面對星海西飛的挖人,沒人想要阻止,因為都想要去星海西飛。

實在星海西飛這工資待遇太好了點。

別看大家是生產和研發飛機的,可工資還真的不高。

去星海西飛上班吧,雖然星海西飛在企業定位上面,屬於一家民營企業,可西飛在裡面有股份,也勉強能夠算國企吧。

所以去星海西飛,大家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

星海西飛自己的研發中心,廠房什麼的都還沒有建好,所以先租用西飛的地方來進行研製的。

注意,是租用!

租用的時候,是簽訂了嚴格的租用合同的。

這就形成了星海西飛和西飛的人在一起上班的情況。

一起上班,卻工資不一樣,擱誰心裡面都不平衡了。

西飛對星海西飛挖人的舉動,也不阻止,總不能夠阻擾大家嚮往新生活吧?

韓松林從福星工業這邊調了一個人過去任星海西飛的總經理,總經理的職責只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至於說研發這塊,由總工程師負責並且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