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蕭文明的大軍開拔之時,一票人馬出現在了他的身後,不過來的算是“友軍”,至少絕對不是敵軍——乃是奉了朝廷的命令,來江南駐紮的禁軍總管、驃騎將軍成英。

他這回奉旨來江南,還帶來了三萬御林軍。

不過朝廷行動向來遲緩,在蕭文明離開江南出發去成都的時候,這三萬人馬還沒有全數到達,就算來齊了,主力應該也在金陵城下,嘗試攻打這座江南第一大城市,真正能夠趕來四川的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人馬。

果然,趕來四川的只是成英親自率領的一支小股隊伍而已。

來了也好。

這些日子,蕭文明同江南的通道這兩天才重新接上,那邊的情報他掌握的並不充分,成英來了,也正好向他打聽一下那邊的情況。

於是蕭文明便讓大軍先在前頭行動,自己則略微停留了一下,向成英打探情況。

朝廷派下來的兩個人當中,新任命的兵部尚書唐興要稍微狡猾一些,????????????????而成英則要更加真誠一些,帶給蕭文明的訊息也十分確實。

說是他們圍困金陵城,只發動了兩次攻擊,因無法奏效便停止了下來,選擇繼續圍城不攻。

而在這時,卻聽說康親王已經離開金陵的訊息,他們不敢相信,也不敢否認,終於鼓足勇氣又一次發動了攻擊。沒想到這一次帶著試探意味的攻擊居然奏效,雖然仍舊被從城牆上趕了下來,但好歹也攻上了城牆。

成英迅速意識到:金陵城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便發動全軍,要一鼓作氣攻下城池。

這一次的攻城行動鉚足了全力,終於奏效——三萬攻城的大軍,在付出了一萬多人的損失之後,終於勉強攻下了這座已經沒有康親王督戰的金陵城。

“那還真是可喜可賀!成將軍收復江南重鎮,乃是大功一件,朝廷必然加官進爵,我這邊先恭喜將軍了!”

成英同那些庸懦無能的將領不同,知道自己攻克金陵,雖然也算是一件功勞,但是卻沒有抓住康親王本人,就連這位王爺手上的主力大軍都沒有消滅多少,因此算不上有多大的功勞。

所以他才會匆匆忙忙地趕來四川,要同蕭文明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喲!成將軍還真是兵貴神速呢!不知將軍下一步有何打算?”

“這一路聽人說,說是康親王已經去了成都,也不知是真是假。若是真的,那麼自然應當兵發成都。”

“有道理!”蕭文明不無揶揄地說道,“難不成是陳將軍又要叫我攻打成都了嗎?”

成英當然是想讓蕭文明攻克成都、一舉奠定戰果的——只要攻克了成都,那麼康親王就失去了最後一座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城市,就算沒能捉住康親王本人,那麼這場叛亂也會毫無疑問地隨之進入尾聲。

然而相似的情況最近已經發生過一次了。

那時成英和唐興就勸著蕭文明攻打金陵城,然而蕭文明卻推說兵力不足而拒絕了他們。事實也證明蕭文明的判斷是正確的,即便是在康親王已經離開金陵的情況下,朝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把這座城池攻下。

而現在,朝廷在四川的兵力更少,而成都依山而建,城防水平大抵絲毫不弱於金陵,更關鍵的是有康親王親自督戰……

想要攻下成都,談何容易?

因此這個要求無論是唐興還是成英,都沒臉當著蕭文明提出來。

反而這一回倒是蕭文明一反常態:“成將軍既然不肯說,那就由我來講好了。康親王已經被我困在四川了,攻打成都,正是水到渠成!”

成英聽了這話真是喜出望外,甚至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爵爺怎麼答應的這麼爽快?之前攻打金陵城,這也不是力主反對攻打堅城嗎?”

“反對攻城?成將軍搞錯了吧?這事兒我什麼時候反對過?說起反對,我只是反對倉促攻城而已,沒有做好準備就胡亂行動,這與自盡有何區別?”

蕭????????????????文明這話說的十分中肯,一聽就不像是在開玩笑,成英十分感動,趕忙表態:“爵爺有這樣的決心,真是大漲士氣,必然能夠三軍用命,一舉攘除奸邪,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成英也早就看出來了,蕭文明對這個朝廷並沒有多少忠誠性,跟他說什麼“替朝廷立功”“替皇上買命”之類的廢話,只會起到反作用,因此這時才拿百姓出來說話,多少也算是一種道德綁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