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董鴻儒乾脆就來個裝聾作啞,甚至沒有派出人馬監視此處的動向,任由蕭文明塞河流。只是在暗中已做好了部署,只要渭水河一被截斷,精銳的戎羌騎士,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最強的氣勢,一路衝殺過去,直接渡過大河,殺入蕭文明的隊伍,讓蕭文明的一切努力,反而為他做了嫁衣裳。

董鴻儒出人意料的淡定,卻讓蕭文明不淡定了。

一時半刻參不透董鴻儒的用意,讓蕭文明甚至都開始懷疑,難道董鴻儒這傢伙的戰場感知能力這麼差,就在上游不到十里地方,那麼大的動作他都發現不了,那麼自己這番苦心經營不就做了無用功了嗎?

擔憂和疑慮,蕭文明同戴松、楊妙真好好商議了一番,最終決定:還是繼續執行自己的計劃,這一條過河的通路,填埋出來哪怕是自己用,也好過半途而廢。

反正蕭文明這邊還帶著後手,一計不成、可生二計,還怕你怎的?

同樣是填河修路,蕭文明這邊準工業化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從建築材料的準備到運輸,到具體的施工,都有一整套、一連串完整的組織體系進行運轉,直接就把董鴻儒別出心裁、驅趕牛馬填河的策略,徹底壓了下去。

董鴻儒選擇填河的地方,雖然河道最窄,並且一天前已經施工了三分之一了,然而蕭文明只用了半天的功夫,便已經在進度上追上了董鴻儒。

就這樣雙方達成了默契,一邊戰鬥、一邊施工,又進行了一日一夜之後,還是蕭文明那邊的工程率先完工,一條不小的渭水河,終於被蕭文明攔腰截斷!

河流雖然截斷,可河水依舊在流淌,很快就在上游形成了一個堰塞湖。

河水越積越多,蕭文明唯恐會造成水災,可又觀察了半日,卻發現流入堰塞湖的水源源不絕,可湖面卻並沒擴大,水勢也並未擴大。

原來是關中平原經過上百萬年的地質變遷和上萬年的人類活動,水土流失已經十分嚴重,地表稍微聚集一些水資源,就會迅速滲透到地下,所以繼續在此進行農業生產困難的確很大,即便是把渭水這樣一條不小的河流完全阻斷,對於水利建設而言,似乎也並不能做到一勞永逸。

不過這並不是蕭文明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就眼下的情況,還是先戰勝敵人再說,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蕭文明這邊施工已經完成的訊息,董鴻儒當然知道。

只是他被蕭文明一直以來都騙得害怕了,還是不敢貿然行動,仍舊還在大批地驅趕牛馬,進行自己這邊的工程。

只是因為上游的水流已經被截斷,下游的水位降低,工程的難度隨之降低,進度也大大推前了。

蕭文明當然是希望董鴻儒,按照自己的計劃,走上游的那條通道過河的。

可是董鴻儒這樣沉得住氣,而蕭文明也絲毫沒有利用那條通道的跡象,這樣一來誘敵之計的痕跡就太過明顯了。

也就是說在蕭文明的計劃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董鴻儒上當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了。

蕭文明是多麼喜歡暢快凌厲的一個人,可是這小半年就光打爛仗了,每次都想大規模殲滅敵人,可最後全都打成了刮痧一樣的消耗戰。

好不容易這一次,董鴻儒糾集了戎羌的主力,正是一個可以一戰而消滅兩大對手的絕佳機會。

不能再錯過了!

那麼幹脆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你還是這麼猶豫不決,我再替你下一把決心吧!

於是蕭文明看對面按兵不動,便反客為主,指令戴松率領精銳的騎兵,從上游渡河,主動攻擊董鴻儒。

董鴻儒被蕭文明的攻勢唬得一愣——分明是我先想進攻的,怎麼你一反倒在我之前就攻過來了?

但是無論如何,蕭文明既然打過來了,董鴻儒也不能不有所應對,便趕緊派兵前去阻截。

也多虧董鴻儒早有準備,一下子調動起的軍隊,比蕭文明派出去的多了將近一倍,同率領軍隊過河的戴松展開了激戰。

兩部分人馬酣鬥了一陣,蕭文明見天色已晚,便鳴金收兵,率先撤回了所部的人馬。

戎羌騎兵果然精銳,失去了遠端火力支援的蕭文明的軍隊,在他們面前佔不到多少便宜,一仗打下來,折損了不少人馬,並且其中還有一些是老蕭家軍的兄弟。

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

雖然戰果未必輝煌,但是卻讓蕭文明實實在在地探明瞭董鴻儒的虛實。

看董鴻儒能夠這樣順暢地在上游的方向調動起應對的兵力,說明他是絕對關注著上游填河的動作的,甚至也想發動攻擊。

這就足夠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