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初戰告捷,然後——不動……(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份筆錄,給蕭文明帶來了一個遺憾而又震撼的訊息。
戎羌草原上的內戰已經結束了,原先的草原可汗達多,成了最終的失敗者,並且已經被殺,屍體都被擺到了,烏蘭通布山下去喂禿鷲了……
勝利當然是屬於董鴻儒所糾結的那些部落的。
達多雖然並不英勇善戰,但是腦子卻很靈光,並且在同中原的互市當中積累了不少的資源,按理說是不應該敗給董鴻儒的。
蕭文明對這個頭領做下的筆錄還不是很相信。
可是繼續往下看,他就不得不承認現實了。
原來是那董鴻儒並不急著在草原上稱王稱霸,而是繼續當他的上師,甚至還更進一步成為了“國師”,而現在在草原上稱王的,是一個叫做“支邪”的部落,其部落首領當然成了可汗,也就是支邪可汗。
也就是這一次戎羌南下入侵名義上的最高統帥。
達多是蕭文明的好朋友,他死了對蕭文明而言並不是一個好訊息。
因為達多是少有的中國通的草原可汗,透過他,或許有機會可以實現中原和草原的和平。
現在他死了,和平的機會已經不存在了,只有進行戰爭,拼一個你死我活!
不過萬事有利有弊。
如果達多還活著的話,就算中原和戎羌可以達成和平協議,那也不會是妥協的結果,這種妥協很可能是脆弱的,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打斷,而只有透過戰爭,讓一方的血徹底流乾,或許才能真正實現和平。
那就打吧!
如果這一仗順利打下來,不但可以消除戎羌對於中原的威脅,並且還能把董鴻儒這個老對手徹底解決,也算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鵰了!
對蕭文明而言,竟然反而成了一個好訊息。
既然已經決定了非打不可,那現在就只存在一個戰略戰術選擇的問題了。
按照大齊朝之前的一貫做法,面對從青嶺防線南下滲透入侵的戎羌軍隊,通常而言是一定要堅守住山地防線,一旦被戎羌騎兵進入無險可守的關中平原,那就絕無在平原野戰取勝的勇氣,就只能做好進行洛陽保衛戰的準備了。
但是蕭文明和溫伯明以及戴松略加商議下來,便果斷放棄了這個傳統的策略,而是選擇了一項更加激進的戰略。
那就是基本放棄青嶺防線,把戎羌騎兵放入關中平原,然後伺機與其進行最終的戰略決戰!
這個戰略極其大膽,蕭文明出於禮貌地向兵部通報了一聲,便將兵部的文武官員嚇了一跳,都說此計斷不可行,是在自取滅亡……
蕭文明跟兵部說一聲,不過是通知而已,讓他們儘自己的責任做好準備,而並不是徵求他們的意見,並且也懶得解釋自己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
蕭文明現在擁有近乎獨裁的權力,當然可以做出任何決定,但這樣的決定也並非出於任性,而是有著相當充分的理由。
他自己這邊招募軍隊、重整軍力,已經初見成效,雖然重新編練的新軍人數還不是很多,但是戰鬥力相比之前的朝廷軍隊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特別是最核心的蕭家軍,又透過選拔和招募關中地區的良民,將人數擴大到了三千人,並且抓緊時間進行了最嚴格的訓練、加強了紀律、提高了體能,還掌握了熱兵器的運用。
其他部分軍隊也是差不多的情況,戰鬥力也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強。
光論硬實力,就完全已經具備了戰勝戎羌的先決條件。
並且青嶺山脈崎嶇難行是客觀條件,只要能在關中平原上,徹底擊潰戎羌部隊,那麼蕭文明尾隨追擊也將變得十分容易,最大程度地消減戎羌騎兵進攻迅猛、逃跑也迅捷的優勢,很大可能會將一場大機率的擊潰戰,轉化為一場殲滅戰。
這就叫化劣勢為優勢,是隻有蕭文明身邊這群有著天馬行空一般思路的人,才能夠定下的最終戰略。
這條戰略,還有一個很堅實的基礎,那就是戎羌攻擊的進展就始終在蕭文明的掌控之內,看明白了對手的棋路,居高臨下地下一盤指導棋,能輸就怪了!
總體戰略已經確定,就該實施戰術行動了。
這一仗的戰術也十分簡單,就是兩個字:“不動”。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