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驍勇善戰、銳氣勃發的戴松,康親王留在那邊的軍隊就是一堆蟲子。

戴松一路勢如破竹,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橫掃西北,將在廣袤的西北大地上為數眾多的城池逐一佔領,將所有康親王的軍隊全部繳械。

並且按照蕭家軍的那一套,招募當地良家子弟,建立起一支新式軍隊,嚴加訓練了將近兩個月之後,再分守各處重要節點。

大齊朝在最強盛的時候,勢力遠達西域,打通了一半的絲綢之路,如今國勢衰微,在西北邊勢力所及,出大散關不過五六百里而已。

蕭文明早就跟戴松不止一次地提起過:有朝一日總是要西出陽關,在西域各國彰顯中原的威風,因此戴松整頓西北的軍務,正是為橫掃西域提前做一些準備。

受到時間和後勤的限制,戴松訓練和準備的軍隊數量有限,其實並沒有把整個防禦體系建立起來,但至少是打了一個框架,能夠提供一些前線的情報了。

而就是西北前線,傳來了戎羌的軍事情報。

情報雖然重要,但十分簡單情:說是戎羌大軍正在西北集結。

僅此而已……

但是聽到這條情報的戴松卻異常的警覺。

戎羌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平時永遠是分散在各處草場的,一旦集中起來,肯定是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就已經足夠可以引起重視了,

而他們集結的地方,又並不是傳統的青嶺防線,而是在西北大散關方向,是一條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來,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役的地方。

在這個方向,中原除了有大散關這一座雄關之外,其他的防禦措施還顯薄弱,固然可以關閉關門,在對大散關一線查漏補缺,就可以守衛住關中腹地,但這樣的策略太過保守、太過被動,完全無法進行反擊。

被動挨打,即便是自己的防禦力點到了頂級,但仍不是戴松的風格。

因此他先是自作主張,按照西北關外百姓的意願,將其搬遷到關內避難,然後再召集自己剛剛訓練出來的新軍,同樣進駐大散關,先保證這一座關中西邊屏障的萬無一失,然後他便親自趕來京城洛陽,同蕭文明商議下一步的反擊戰略。

戴松是一員武將——雖然絕不是徹頭徹尾的武夫——但是政治敏銳性畢竟不如蕭文明這樣的人。

蕭文明所關心的並不是戎羌的集結本身,而是想要弄明白:集結起這麼大規模的戎羌軍隊的人到底是誰?

這第一個問題就把戴松問住了:“不太清楚。西北前線的情報也沒說明白,反倒是說戎羌的旗號極其混雜,行動也十分散亂,看不出誰是居中挑頭的。”

在戴松看來,挑頭的是誰一點都不重要——反正不管何人帶隊,只要是戎羌,只要敢侵犯中原,一律將它消滅就可以了!

但是在蕭文明眼中就十分重要了。

要知道,戎羌正在內戰當中,忠於達多可汗的部落,和奉董鴻儒為“上師”的部落,正在進行激烈的交戰,只有勝利的一方,才具備指揮和聚集多數戎羌部落的能力。

而照戴松彙報的情況,戎羌草原上的內戰大概已經迅速結束了,產生了最後的獲勝者,這支軍隊毫無疑問就是由這位勝利者所率領的。

那麼此人的身份對蕭文明就十分重要了——畢竟達多和董鴻儒作戰的風格完全兩樣,蕭文明應對的方法自然也會產生差別。

戴松是知兵之人,道理一說,他就明白了:“這倒是末將疏忽了。我這周再派人去探查情況。戎羌這回行動頗為囂張,很難保守秘密,到底率軍的是什麼人,大抵爵爺很快就知道了。”

訊息比預想中來的更早一些。

根據前方的戰報:原來在大散關戎羌,不過虛晃一槍而已,又或者只是西北方向戎羌臨時集結罷了,他們真正的主攻方向,依舊選擇了老路線——青嶺防線。

青嶺方向的緊急戰報,如同雪花一般飄到了蕭文明的面前,說是戎羌攻擊十分猛烈,進展也很大,短短十日的功夫便已攻破了第一道防線,已然深入青嶺山脈了。

蕭文明看到戰報之後,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