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衛玉章也說道:“蕭文明,皇上給你的是何等的恩遇?其實我也是反對的,奈何現在也正是用人之際,不得不打破常規而已。但不能作為慣例。你要心裡有數。”

蕭文明當然心裡有數,並且還在這番決策當中感受到了一絲異樣:“皇上調我到京城任職,這是臣的殊榮,只是微臣臨海屯那邊還有許多俗務要管,實在是鞭長莫及、管不過來啊!”

“朕自然也知道。你的臨海屯是天下屯田所的楷模,不可荒廢了,朕決心另委他人,把你這番事業繼續做下去。”皇帝說道。

其實蕭文明是不忍心離開臨海屯的,但是他也知道,自己也不可能永遠就待在屯子裡,總有一天是要邁步走開去的。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臨海屯的一切都是要在自己的掌控之間,只不過從一開始的直接控制,變成了今後的間接控制而已。

於是蕭文明說道:“啟稟聖上,微臣的臨海屯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繼任之人若是選得大了,難免大材小用;可若是選小了,又恐難以勝任。微臣這裡倒是有一位極好的人選。”

蕭文明原以為說完這句話,皇帝肯定會好奇地詢問人選到底是誰,然而皇帝卻是默不作聲,壓根就不接蕭文明的下茬。

氣氛一時尷尬,蕭文明只能硬著頭皮往下說:“微臣舉薦的不是旁人,而是大元帥戴鸞翔的公子戴松。小戴將軍文武全才,正好可以接任微臣的官職。讓他從屯田所當起,慢慢立功,不久之後必然超過微臣。”

蕭文明說罷,皇帝又是閉口不言,氣氛又陷入到了尷尬的沉默。

過了半晌,還是衛玉章開口打破了沉默:“戴松確有才幹,此次遠赴高麗作戰,他也是有功之臣,自然也是要加官進爵的。然而他現在已經是五品的武將,掌管一個屯田所的千戶,就相當於降職,十分不妥。”

“那麼微臣手下還有三個頭目,名叫張俊、劉辰、胡宇,他們三人跟著臣南征北戰也頗有戰功,並且他們是土生土長臨海屯的人,知根知底,由他們接手,可保萬無一失。”

由此,蕭文明一口氣????????????????連續舉薦了四個人,雖然說最根本的出發點,是這些人都是蕭文明的親信,由他們掌握臨海屯,實際上就和蕭文明掌握差不多。

但是反過來講,蕭文明舉薦的也都是德才兼備之人,按理說皇帝就算沒有立即同意,好歹也要稍微考慮一下的。

然而這位素有精明之稱的皇帝卻就是不表態。

皇帝這麼扭扭捏捏的,讓蕭文明渾身不舒服,情急之下說了句半狠不狠的話:“皇上,臨海屯一草一木,都是圍成的心血澆灌而成,若是不能安排一個適合的繼任者,這千戶之位,微臣恐怕難以交出……”

這句話終於讓皇帝有了反應:“你這話什麼意思?你現在還不是兵部侍郎呢,朝廷要如何處置你的屯田所,你也只能逆來順受!”

“皇上說的好,好一個‘逆來順受’。只可惜微臣麾下這些驕兵悍將,就未必認識這個‘逆來順受’……”

皇帝一聽這話當時就火了:“蕭文明,你這是什麼意思?是想挾兵自重嗎?你以為我大齊朝內就無領兵之人,朕非要用你不可?”

皇帝並沒什麼了不起的,也都是一個圓圓的腦袋,上面長著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下面有一張嘴,可偏就是這張嘴裡說出來的就是金科玉律,就能奪人性命。

眼看著自己已經惹怒了皇帝,蕭文明終於選擇了閉口不言,免得再招惹這位喜怒無常的至尊。

可是他心裡卻一點都不服氣:皇帝啊皇帝,你這話說的一點都沒錯,原本大齊朝內也是有獨當一面的將領的,並且可以說是十分優秀,不遜色於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

只可惜一個毅親王、一個戴鸞翔——毅親王因為身份特殊,玩耍半世,始終未得實際的兵權;而戴鸞翔則是未得信任,每次掌兵略有成色,便被罷官免職,最後連性命都丟了……

現在大齊朝內,可不就只剩下蕭文明一個可堪重用的人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