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解決了戎羌入侵中原的危機;戎羌的達多王子坐穩了哥哥達利可汗留下來的位置;白炎教的董鴻儒起死回生,並且還深刻介入到了戎羌勢力當中;就連並沒有直接參與此事的山東黑旗軍,都因為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而取得了相對的發展;哪怕一向不受待見的康親王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兵權。

就連最不開心的蕭文明,也加官進爵,成了侯爵老爺,可偏偏戴鸞翔只有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就是這麼個近乎皆大歡喜的場面,蕭文明確實一點都不高興。

“好了,這裡沒我的事了,那我就返回江南了。”蕭文明意興闌珊地說道。

馮海峰正在高興的時候,不忘說幾句挽留的話:“爵爺有何必著急走呢?你交給我的這個人,要不要會同審理?”

話音剛落,馮海峰卻見蕭文明手上的兄弟正在拆除營盤、裝載貨物、收拾細軟,明擺著就要立即啟程返回江南了。

看樣子蕭文明並不是在開玩笑,因子馮海峰忙不迭地說道:“爵爺就算要走,那也好歹向皇上奏明吧?”

“皇上那邊就請馮大人帶奏好了,我這天天在皇上面前晃悠的,說不定他老人家見了也煩心,我就不去討這個沒趣了。”

你不討這個沒趣,這個沒趣就要馮海峰去討了……

這位皇城司的主事,趕緊又挽留了幾句。

誰知這幾句話就好像是跟一塊冥頑不靈的石頭說的一樣,無論他說的怎樣的懇切,那塊頑石就是沒有絲毫的鬆動。

蕭家軍當天就拔營啟程了,帶著戴家親兵的餘部,先去通濟區邊,然後再打算做自己準備下的漕船,順流而下返回江南。

道是曹瑞的南湖屯和韓天的上虞屯,這兩屯子人馬,蕭文明勸他們在洛陽城下先待上幾天。

他們在洛陽之戰中立下的戰功,雖然比不上蕭家軍,但也要遠超任何部分的軍隊,朝廷要是良知未泯,是一定會多有賞賜的,就是沒有賞賜,多留些日子也不會有損失。

從容來到通濟渠邊,原本碼頭上停泊的五艘大漕船,現在就已只剩下了四艘了,因為其中一艘已經奉了蕭文明的命令,提前一天就已經啟航南下了。

沒錯,這艘船上裝著的乃是《百官行記》的原始文字,蕭文明和溫伯明聯合耍了個小心眼,送到皇宮門口一把火燒掉的,只不過是蕭家軍的子弟兵們連夜抄下來的一套備份而已。

真正的原件蕭文明還拿在自己的手裡!

現在的《百官行記》被蕭文明裝上了引信,已經是一顆可以控制的炸彈了,總有一天是會用得著的!

天高皇帝遠《百官行記》六大箱子的原件送到了臨海屯,那就是當今世上也沒有辦法來干預到了,再不放心也可以送到海外的捕魚島,甚至送到倭國那邊,皇帝就更是鞭長莫及。

現在已是初冬時節,北風呼嘯,將漕船上的船帆鼓得滿滿的,再加是順流而下,因此幾艘大船走得異常順暢,只用了一天時間,便於到了黃河。

此刻的黃河顯示出了他難得的溫柔——既不是春夏暴雨的時節,冬天的凌汛也還沒有到來,正是順水行舟最好的光景。

蕭家軍的將士們,緊繃了幾個月的神經,終於難得地放鬆了下來,打起了黃河裡的水靜置澄清,一天之後雖然不能用來喝,但也可以將其一個來月未脫的徵袍。

原本為了替毅親王守孝,而重新被換上去的白色戰袍,經過這些日子的風吹雨打、槍林彈雨、血肉橫飛,早就已經混合了泥沙、血汙、汗漬、雨水,甚至都分不清楚是什麼顏色了。

在水裡仔細清洗一遍之後,依舊無法恢復最初的白色。

蕭文明的臨海屯裡原本就開著紡織廠——棉布也好、綢緞也好,可謂是應有盡有,原本蕭文明自己就是個喜好熱鬧的人,給自己手下蕭家軍定下的制服顏色是紅色的,可是為了守孝,這身白色的軍服就從來沒有脫下過。

如今大元帥戴鸞翔新喪,出於對這位海內第一名將的尊敬,這孝一守至少又得一整年,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換上紅色的戰衣……

對此溫伯明倒是別有見解。

照溫伯明的說法,蕭家軍是在替天下守孝,這身白色的軍裝未脫,就說明天下還遠沒有到太平無事的時候,蕭文明想要成就大業,依舊是有機可乘。

看來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哪個位面,像溫伯明這種儒生永遠都是這樣——說起來好聽“敬鬼神而遠之”,但是“天人感應”那一套玩得比誰都溜,迷信起來要是比誰都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