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門人自然知道不少朝廷的內幕,蕭文明向他一打聽,皇帝果真安排了今日的朝會,也誠然如那太監所言,就是為了論功欣賞的。

既然這樣,為了這件事情還故意違抗聖旨,就顯得沒有什麼價效比了,並且還可以趁此機會,在朝堂上見一見那些彈劾戴鸞翔的文官的面。

應該說是“嘴臉”更為恰當。

於是蕭文明領旨謝恩,卻並不急著立刻走,而是同溫伯明和戴松等人聚在一起商量了幾句,這才各分三路,分別是蕭文明跟著太監進皇宮、溫伯明去找衛玉章,而戴松率領全軍在城外接應。

安排妥當之後,蕭文明這才從容去參加那一場論功欣賞的典禮。

典禮已被安排在乾清宮舉行,雖然皇帝有心將這場儀式辦得輝煌浩蕩,然而洛陽城下這一戰撐死了是一場慘勝,既沒有從根本上擊敗戎羌,也不像不久之前舉辦的獻俘儀式那樣有大量的戎羌俘虜可以配合演出。

因此在前京宮內舉辦的這場儀式,進行的就異常的簡單,簡單到了單調的程度。

無非就是逐一念出得到封賞的官員的姓名,再用簡短的幾個字,概括一下他們得到賞賜的功勞和原因。

大概也是皇帝覺得這樣的儀式場面太沒有亮點了,於是原本應該是由太監或者是指定的重臣念出來的名單,這回皇帝他老人家親自開口,發了金口玉言,用所謂皇上的御音向文武百官宣讀。

只可惜這些個文官在這場大戰當中,實在是沒有做出什麼貢獻。

讓他們上陣殺敵,肯定是不行的,就連保證後勤之類的事物也是全權交給戴鸞翔自己處理的,因此是給他們總結功勞的時候,說來說去,也就是那幾個字的陳詞濫調,要不是蕭文明帶著別樣的任務,光聽這一堆流水賬,就能把他說得打瞌睡了。

畢竟當今這位皇上的口才一般,比不上後世那些說相聲的,因此這一大長串貫口的絕好材料,被他念的平靜得宛若一汪清水。

而蕭文明所帶著的任務,便需要趁機觀察一下,這些官員當中出面彈劾戴鸞翔的那幾個。

大約是帶來了先入為主的偏見,凡是那些彈劾戴鸞翔的官員,蕭文明是越看他們越不順眼——胖的,那叫一個腦滿腸肥;瘦的,也是尖嘴猴腮;高的,是杵在平地上的一堆大便;矮的,則是三寸丁爛樹皮……

就這樣,皇帝報了一大串文官的姓名之後,終於開始報領兵的武將的名字了。

而其中第一個,便是康親王趙希!

趙希已是位列親王,無法再前進一步了,也無法再進行封賞了。

當然,他本人心裡難保沒有這個“再進一步”的打算的——有機會,一定會把面前這個皇帝拖下龍椅,自己取而代之。

於是,當今皇帝只能賞他親王雙俸,也就是在尋常親王的俸祿基礎上,再加一倍的銀子罷了。

據蕭文明所知,康親王別的地方的能力有限,不過斂財倒也有些本事,在各地置辦的產業不在少數,並且憑藉著親王的身份,總是能以最合適的價格,拿下最豐厚的資產。

只是他沒有蕭文明那樣超越時代的眼光,所置辦的產業,也無非是些田產之類的,搞得還是土地兼併、收取租糧的老一套。

然而這些收入卻是最為穩定的,也比較殷實,所以朝廷多加一份王爺的俸祿銀子——每年也就一二萬兩吧——康親王並不會放在心上。

然而康親王之所以想當皇帝,就是因為皇帝的賞賜——哪怕是些不倫不類,甚至是故意噁心你的賞賜——你也必須收下,這就是雷霆雨露、俱為天恩!

因此康親王雖然是滿心的不屑,卻仍舊十分虔誠地跪倒在地,高呼:“謝主隆恩!”

康親王之下功勞最大的,毫無疑問就是大元帥戴鸞翔了,畢竟這一場慘勝下來,大齊軍隊沒有一瞬間便立即崩潰,全靠著戴鸞翔平時練兵頗具成效,並且戰前事先佈局,攢下了不小的優勢之故。

然而他現在在被關押在皇城司衙門,再封賞他,那就是在打皇帝的臉了,是肯定不會報到他名字的,於是康親王之後下一位武將的姓名變成了一個懸念。

可沒想到,皇帝似乎根本就沒有揭開這層懸念的意思,咬著牙就是不往下說,還乾脆把那一份精心擬定的名單往旁邊一推,似乎整個儀式就要在此告一段落。

要知道,在這裡出席的官員可並不只有那些被唸到名字的文官而已。

別人不說,就蕭文明杵在這裡都半天了,他還什麼賞賜都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