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戴鸞翔之前的一段話算是白說了。

這位大元帥多方分析,信誓旦旦、信心滿滿的一段話,到了皇帝那邊又恢復到了原地,又變成了“勝負難料”……

皇帝的意思戴鸞翔很明白,是覺得自己的作戰方案太過激進了,是想要尋找一個折中的方案。

但是多年來的軍旅生涯告訴戴鸞翔——打起仗來就是要無所不用其極,越是瞻前顧後,自以為考慮到了所有的因素,就越是打不好這一仗。

“微臣愚鈍。”戴元祥算是認了慫了,“除此之外的確就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

這時的戴鸞翔開始懷念起死了的毅親王了,如果他老人家還在的話,自己的作戰策略一定會事先同他商量一番,從而可以進一步彌補其中的漏洞。

更關鍵的是,在向皇帝陳奏的時候,老親王可以當個“捧哏”的,在一旁幫幾句腔,皇帝接受的機率也大了許多。

其實這時候的皇帝也在懷念毅親王。

雖然比不上戴鸞翔天才一般的指揮作戰和用兵水平,但是這位老皇叔無論如何都是作戰經驗豐富,並且還是最親近的皇親國戚,除戴鸞翔之外,說不定也能拿出更加溫和穩妥的方案。

這時候皇帝終於體驗到什麼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了。

不過好在現在朝廷裡倒還有一位老臣可以倚仗,便是老相國衛玉章。

這位重臣思之再三,終於開口說道:“皇上,戴元帥的方略,以老臣看,確有可取之處。只要小心實行,必然能夠克敵制勝。並且這一仗打下來,北方邊患至少可以平息五十年。皇上呢,是有道明君,有這五十年太平歲月,讓百姓休養生息,必能迎來一段盛世。朝中百業俱興,人民安居樂業,到時候何懼區區一個小小的戎羌?”

“可就是怕……”

“皇上不用怕,老臣也知道朝中的官員多有在京城之外接辦產業的,到時自然有人會出來指手畫腳。以老臣看,皇上全可當他們是耳邊風,不用理會,老臣自然也會有所彈壓,皇上和戴元帥,儘管將精力集中於軍事便好。”

這時在場之人,包括蕭文明在內,無不向衛玉章投來感激的眼神。

大齊朝的文官集團看起來利益統一、鐵板一塊,實際上別人說是力往一處使了,反而還會互相傾軋、互相告狀,一盤散沙都要比他們強出一些……

而能夠壓服縫合和彌補這其中的碎裂的,就只有老相國衛玉章了。

這位老臣也是聰明絕頂、長袖善舞,所以才取得當今文官領袖一般的地位。

有了他現在的表態,戴鸞翔總算可以放心了,可以放心大膽地實施自己的戰略了。

然而皇帝的性格就是這樣的扭扭捏捏不乾脆,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依舊不敢下最堅定的決心,言辭之中滿是猶豫和妥協:“那好吧,有師傅這句話,戴愛卿便可大展拳腳。反正總是要同戎羌打一仗的,那就打一打、看一看吧……”

聽了這話,戴鸞翔總算是嚐出了口氣,他以為自己的作戰策略,是得到了皇帝的首肯,由衷地拜佛在地:“皇上,此次戎羌入關,皆是我前線將領失職。皇上不但包容海涵,還委臣以重任,微臣必當以死相報,絕不辜負皇恩!”

無論如何,戴鸞翔有這樣的態度,皇帝總是高興和感動的,親手將他扶起來:“愛卿儘管去做,錢糧補給這邊,自有朕和師傅幫你籌措。”

說著,皇帝又扭頭向蕭文明望去:“蕭文明,不要以為朕不知道,你在潼關之外同戎羌交戰過幾回,都是大獲全勝,朝中士氣為之一振。你要用心做事,好好輔佐元帥,等這番大功告成之後,朕必然重重有賞!”

這還算是句公道話。

蕭文明趕緊拱手謝恩,順帶著幫自己的朋友美言兩句:“皇上,關外打的兩仗也並不只是微臣一人之功,微臣的兩個朋友,南湖屯千戶曹瑞和上虞屯百戶韓天,也都有出力,他們就等在宮外,正想一睹天顏,皇上能否成全他們?”

原以為皇帝現在心情正好,見一見兩個有功的將領,不叫什麼大事。

誰知皇帝對此卻是意興索然:“那就不必了吧。既然是有功之臣,建功立業有的是機會,到時加官進爵,朕還會有一番勉勵的。”

此刻向勤政殿的窗外望去,只見天色已然漸漸昏暗下來。

蕭文明這才意識到——在這一處小小的宮殿之中,眾人已然商議了有兩三個時辰了!

兩三個時辰,那就是四五個小時的時長,大部頭的史詩片都能看兩部了,可大家還嫌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