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蕭文明的性格,這時候他一定會選擇積極主動出擊,在被壓抑了許久之後,進行一連串的反擊,將戎羌的陣型打亂,從而一舉奠定勝局。

然而今天蕭文明卻不能這樣做。

因為今天的戰役,他打的是輔助而並非主攻,主攻的任務交給了城外的戴鸞翔,而蕭文明只需要負責吸引火力就足夠了。

因此蕭文明只要繼續在平原縣城當中保持存在,將已經湧入縣城的敵軍牢牢的牽扯住,就是完成任務的最佳手段。

這樣的任務談不上簡單,但作戰強度對於蕭家軍而言就是也並不難以接受。

正在蕭文明勉力堅持之時,卻見面前的戎羌忽然產生了巨大的騷動。

蕭文明還以為是城外戴鸞翔的戰鬥已經進入尾聲,戎羌敗局已定,城內的戎羌準備撤退才會引起這樣的騷動。

可沒想到,讓他們陣型大亂的,並非是戴鸞翔的大軍壓境,而只是一隻精銳騎兵的突入。

抬眼一看,竟是一隻僅有一二百人的隊伍,不知用了何等手段,殺破重重敵軍,一直殺進了平原縣城,並且直衝著蕭文明而來。

而帶頭之人,則是一員年輕的小校,右手提著一隻銀槍、左手擎著一面大旗,乃是戴鸞翔的公子戴松!

他在亂軍之中、威風凜凜,帶領了戴家的親兵殺得宛入無人之境。

因蕭文明的隊伍在縣城的深處,並且道路十分狹窄,戴松的騎兵不便進入,就只在離蕭文明三五十步的地方停下了腳步,用清朗而響亮的聲音高聲大喊:“蕭爵爺,奉父帥之命,請爵爺繼續在城中作戰,莫要輕易出城。話已帶到,戴松就此別過!”

亂軍之中,蕭文明只能簡單地回答:“知道了!”

戴鸞翔的意圖,他的確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並且和蕭文明自己的打算幾乎完全重合,那就是不執著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在乎一兩場戰鬥的勝負,就是要大量的消滅戎羌的兵力,從根本上減弱他們的實力,或者將其激怒,失去戰略上的鎮定和理智。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光靠戴鸞翔自己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要是可以的話,早在十幾年前,戴鸞翔就已經擺平戎羌了。

而今天有這麼一個機會,也多虧有了天賜良機,以及蕭文明這麼個好幫手,才能讓他實現一直以來的宏遠計劃。

而作為配合的蕭文明,就要承擔這個魚餌的任務。

這個不是好差事,搞不好魚沒有釣著,卻賠了魚餌,那就沒勁了……

大齊朝的軍隊就是這樣,都沒長著一副好牙口,可人人都想吃肉,這怎麼能成?

不過蕭文明也不是傻瓜,他這個魚餌可不是既無硬殼又無爪牙的蚯蚓,而是一粒用火煎過、用水煮過的鐵蠶豆,扔到水裡固然飄香四溢,卻是沒有一條魚能夠咽得下去的!

但是作為魚餌,本職還是要盡到的,那就是把自己始終泡在水裡,吸引魚兒的注意。

就這樣又過了兩個時辰的功夫,蕭文明面前的壓力越來越松、越來越輕,別看戎羌還佔有絕對的數量優勢,但是幾乎已經無法對蕭家軍產生任何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