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6 恐怖空氣瀰漫(第1/2頁)
章節報錯
巡視中遇到有之前被擋在潼關之外的百姓,便讓他們趕緊收拾起家中的細轉物資拖家帶口跟著自己一道活動,儘快進入潼關,就可暫時免遭戎羌鐵蹄的踐踏。
而路上遇到的各地的屯田兵,蕭文明則將他們組織起來,護送著百姓,一道向潼關轉移。
這些屯田兵雖然戰鬥力幾乎不堪一擊,但是眼瞅著董鴻儒勾結戎羌之後,大齊朝同戎羌進入全面戰爭的機率是越來越大了,正是要用兵的時候!
兵力始終就是兵力,集中起來總是沒有錯的。
當然了,進行這些軍事行動之前,蕭文明也是徵得了戴鸞翔的同意的。
只要有這位前敵統帥的同意,又頂著伯爵的爵位,蕭文明整理附近的屯田兵那便是名正言順。
如今同仇敵愾,原本就不是小氣人的蕭文明,變得更加慷慨。
他由自己掏錢,先給這些屯田兵先發上一筆軍餉,收買一下人心,又讓王將軍從潼關積累的兵器裡,挑選出一些還看著過眼的,替屯田兵們換上裝備。
然後再在關前設立營盤,日日操練、天天訓練,雖然沒法從根本上提高這些屯田兵的戰鬥力,但是“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將這麼些人馬組織在一起,一同面對將來的巨大挑戰,總比讓他們分散在四處被毫無壓力的各個擊破的強。
除此之外,蕭文明還讓戴鸞翔上書朝廷,請求將江南道蘇州府的兩屯屯田兵調過來,分別是南湖屯千戶曹瑞以及上虞屯百戶韓天。
這兩位兄弟一直跟著蕭文明混——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了,蕭家軍的戰術戰法,多少學習了一些。
小書亭
並且蕭文明淘汰下來的兵器,有不少就直接白送給他們,因此這兩個屯田所的戰鬥力,蕭文明可以確定要比大齊其他的任何屯田所都要強出不少。
如今正在用兵之時,那也不得不把他們調過來吧!
北方形勢緊張,從軍事壓力並不大的南方調兵,原本就是朝廷的常規操作。
當初臨海屯老一輩的兵丁,就是被朝廷調去北方青嶺防線打野驢嶺一戰,才會全軍覆沒的。
這件事情朝廷現在又在幹了,只不過有了蕭文明這句話,戴鸞翔分配兵力的時候,便將曹瑞和韓天的這兩屯人馬安排到潼關之下也就是了,根本就不算什麼難事。
蕭文明在潼關之前這樣大張旗鼓地進行軍事活動,並且還要護送百姓入關,其實危險性是很大的。
他在自己本身對戎羌並不佔有任何優勢的前提下,就糾結起那麼大的一個目標,慢吞吞地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上行動,簡直就是一種引誘敵人來攻擊自己的行為,就差高聲疾呼:你們來打我呀,你們來打我呀!
但這是沒有辦法,朝廷的大戰略已經擺明了,就是要收縮防線拱衛關中平原,關外的土地和人口,反正戎羌也沒有能力長期佔領,那就只能先不去管他了。
至於百姓遭受一些苦難,那也是朝廷鞭長莫及之故,等對付過這一陣之後,朝廷再想法子撥款補償,幫助百姓重建家園好了。
至於那些死了的百姓——那麼皇帝受累,下一道“罪己詔”,當著天下人的面認錯,對死了的百姓說聲“對不起”,都給足了你面子了,你還想怎麼樣?
就是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蕭文明花了有六天的時間,已然收攏難民十餘萬人!
收攏難民算是戶部的差事,乃是相國衛玉章總主管的政務條線,為此相府特地頒下鈞令,對蕭文明多加褒獎,連帶著潼關的守將和附近幾個州縣的文武官員,也都在履歷之上增添上了一筆記功的記錄。
隨著這項工作的有序推進,潼關以西百十餘里範圍內的百姓已經基本收容、護送完畢,然而四處趕來的難民依舊是絡繹不絕。
聽口音,他們不像是本地人,一問才知道,他們都是從更遠的地方趕過來避難的百姓。
那邊倒是沒有受到戎羌的侵襲,反倒是黑旗軍鬧得更兇一些,到處打家劫舍,搞的地方上都不得安寧。
按照蕭文明一貫的瞭解,黑旗軍雖然也四處搶劫,但是目標很明確,通常打的是地方上的富戶、地主、豪強,對於百姓談不上是秋毫無犯吧,但也不會去故意針對。
忽然間冒出那麼多把不分良賤一律搶劫的黑旗軍,也不知是李全的隊伍還是董鴻儒假冒了黑旗軍的名義……
這些人雖然並不是因為戎羌而流離失所的,然而也是中原的百姓,看他們這樣的困苦,蕭文明也不好袖手旁觀,還是冒著風險,率領了兩隻屯田所的隊伍,護送著百姓向潼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