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下滿朝文武當中,年輕的武將裡,就只有一個蕭文明還能看得上眼。

然而蕭文明這傢伙雖然會辦事,但有時候就太會辦事了——既會賺錢,又能養兵,還會用兵——這樣的人把他留在朝廷中樞,發揮不了最大的作用,可散在外面皇帝又不放心……

這也是那麼多時間以來,皇帝對蕭文明的態度曖昧,進爵而不加官,近乎把它晾在一邊的理由。

不過這時就忽然來了個戴松,據說也頗有才幹、年紀也不大,雖然作為戴鸞翔的兒子,皇帝也並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放心,但好歹多一個選擇,並且讓他離開戴鸞翔的身邊,出去執行剿匪這樣的任務,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於是由皇帝親自下旨,讓戴鸞翔從本部人馬之中,分出若干兵力由戴松率領,前去河南河北一帶平定叛亂、驅逐黑旗軍。

按道理來說,戴松現在屬於是御林軍的編制——這還是皇帝一年前特意提拔的,這樣做也是旨在分散戴鸞翔的力量——那麼他要出兵放馬,自然也應當由御林軍劃撥出人馬供他指揮使用。

但是皇帝特意多了一道手,反倒讓親臨前線的戴鸞翔分出人馬,意圖也再明顯不過了,不就是不願意削減皇帝親自率領的軍事力量嗎?

這位皇帝精明到這個份上也是沒誰了,他手下的臣子,日子看樣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

不過這對戴松而言卻是個天大的好訊息。

畢竟御林軍裡頭的那些個老兵痞、老爺兵,可不是戴松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軍能夠駕馭的。

而他父親戴鸞翔雖然對戴松平日裡極其嚴格,甚至嚴格到了苛刻的程度,但內心裡還是深愛著他這個頗有軍事才能的兒子的。

於是這位大元帥便特意播出了身邊的五百親兵。

這五百親兵,乃是戴鸞翔親自帶在身邊,跟著他出生入死的隊伍,從小就是看著戴松長大的。

下書吧

原本這支隊伍裡的人有不少憑藉著殺敵立下的立功,已經出人頭地,調出去當了軍官,但也有幾個寧願留在戴鸞翔身邊侍候,也不願出去當官的老兄弟。

因此老兵的種子始終留在隊伍當中。

對於這支親信力量,戴元祥對他們的待遇不薄,軍餉補給雖然不像蕭文明的蕭家軍那樣豐厚,但也是衣食無憂。

再加上戴鸞翔十餘年如一日的嚴格而又科學的訓練,這隻親早已成了大齊國內數一數二的一支精銳力量,或許要比蕭家軍更加強悍。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戴鸞翔深知機動性的重要性,因此早在蕭文明之前,這支親兵便配齊了軍馬,並且還不斷學習和操演戎羌的騎兵戰術,更成了大齊國內屈指可數的會使用騎兵戰術的軍隊,正好可以用來對付山東響馬。

因此戴松所率領的人馬雖然不多,但是戰鬥力卻絲毫不容小覷,從青嶺防線出發,一路向東可謂是所向披靡。

不過這樣的戰績其實並不足以體現戴松多的才能,因為他根本就不可能遇到黑旗軍的主力。

主力在哪呢?

不就住在官渡鎮,並且因為一系列的紛爭,鬧得四分五裂。

戴松頭腦難得地十分冷靜,雖然因一路而來勝仗接踵而至,但他絲毫沒有自滿,而是不斷地尋找黑旗軍主力的去向,只為同其進行決戰,從而並爭取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奠定勝局。

黑旗軍主力的動向,不久之後便被戴松偵查獲得了。

訊息傳遞的速度並不快,黑旗軍大隊人馬齊聚官渡鎮的訊息,直到十天之後才傳到了戴松耳中,但他不由分說,仍舊率領人馬前去決戰。

反正也沒有別的地方好去。

如果按照正常的時間計算,戴松趕到官渡鎮的時候,黑旗軍的人馬早就一鬨而散了,他大概連根毛都抓不住,可巧就巧在戴松是由西往東打,正巧碰到了,由陸大石帶領的黑旗軍的人馬。

這幫人倉倉皇皇從官渡鎮裡逃了出來,還沒找到楊妙真這個主心骨,可以說是純粹意義上的烏合之眾,根本就經不住戴松的一次衝擊,稍一接觸就整個潰退下來——還不光是潰退,簡直就是四散奔逃、各自逃命。

那些武功低微的普通黑旗軍士兵,早就一鬨而散,要麼被官軍抓住,要麼就不知跑到何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