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伯明定了定神,正色道:“是來談正事的。這幾日牛頭島上的殘敵已經肅清乾淨了,方山家的舊臣也聚攏了不少,眼看有個五六百人了。蕭兄要不要定下時刻,趕快登陸倭國本島,免得夜長夢多。”

一聽這話,蕭文明立即點頭道:“溫先生這話說的不錯,這樣拖延下去不是個長久之計,現在我軍士氣正旺,不如就在這兩三日間,就可以登陸本島了。”

計劃定得這樣緊湊,除了要抓住眼下士氣旺盛這個有益的條件之外,也是因為蕭文明昨天夜裡,在弄得高興的時候,滿嘴就答應了方山氏要儘快幫她家復興的請求。

有道是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蕭文明都幹了那事兒了,怎麼還好意思舔這個臉繼續在牛頭島上拖時間?

溫伯明不知道蕭文明做出決策的原因,但對於這個決定本身,他還是很贊成的。

只聽他說道:“昨天吃飯的時候我也跟林大俠商量過,現在正是出兵的好時候,我們商量下來,不如來個‘聲東擊西’之計,就能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條聲東擊西之計,乃是溫伯明和林丹楓這兩個傑出人士一文一武,共同商議下來,自然是格外的靠譜。

妙計雖然是妙計,但執行起來卻格外的簡單。

說白了就是利用牛頭島同倭國本島還留著一條通道的客觀條件,在灘塗那邊大張旗鼓地準備,從而將原川家的主力引誘過去。

然後蕭文明這邊再出奇兵,奇襲對手的身後,這樣就能付出極小的代價,甚至兵不血刃地完成登陸的行動,並且極有可能在登陸的過程當中就地消滅原川家大量有生力量。

一條好的計策就是這樣——本身的精妙設計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是能不能便於執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要求。

歷史上就有不少的計劃,表面上看似環環相扣,異常的巧妙,但執行起來太過複雜——制定的時候是一回事,真正實施的時候還沒走幾步就全都亂了,這樣的所謂妙計那不是用來對付敵人的,純粹是用來折騰自己人的。

比如李唐奪嫡的風波,李建成又是奪兵權、又是告陰狀、又是收人心,多管齊下、左右開弓,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遠不如李世民心狠手辣直接發動玄武門之變,把李建成殺了,快刀亂麻、乾脆徹底!

定好了聲東擊西的戰法,一定先要分清楚主次方向。

主攻方向當然是由方山家負責了,主攻方向這邊,是要將原川家的主力吸引過來的,又是在爛泥灘上作戰,行動極不方便,勢必會打成一場爛仗,蕭文明可不願意手下蕭家蒙受受這樣的損失,便把這個任務丟給方山家了。

反正這群倭國的武士,最講究什麼死亡的藝術了——他們想死,那就讓他們死去好了,也算是成全了他們了。

於是在蕭文明的指揮之下,富山吉秀率領方山家的殘部,就在牛頭島,連線倭國本島那一處灘塗附近擺開了架勢。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他又是召集人手、又是籌備裝備、又是積累補給、又是組織操練,就差把行動計劃印成傳單,在灘塗上發放了……

富山吉秀搞得這樣熱火朝天、氣勢洶洶,原川家自然也不敢掉以輕心,趕緊也在相對的倭國本島上,部署下了重兵,同樣地日夜操練,準備著可能即將到來的攻擊。

畢竟對面人都已經擺出來了,要是完全沒有應對的措施,也不可能。

這兩方人馬針鋒相對、無獨有偶,也不知道優勢在誰……

富山吉秀這邊準備得十分熱鬧,蕭文明這邊也在緊鑼密鼓的開展著行動,只不過他的行動並沒有像方山家那樣的大張旗鼓,做得雖然隱蔽卻依舊十分高效。

白天,蕭家軍的人馬也並不懈怠,常常組織練兵和操練,也故意做出一副十分忙碌的樣子,但這些行動蕭文明全都交由手下的三個頭目負責,自己就躺在屋子裡睡大覺。

等到了夜裡,養足了精神的蕭文明就出動了,他會同溫伯明和林丹楓,又叫上了幾個技藝高超、忠誠正直的老船伕,架著一葉扁舟,暗暗地從捕魚島小島上出發,前往倭國本島偵查敵情、考察地形,為突然登陸到敵軍身後做好充分的準備。

倭國本來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島,海岸線極長,找到一處適合的登陸港並不是什麼難事。

果然,蕭文明找了不到兩天,便找到了一處適合大船靠岸的漁村,並且這座漁村同捕魚島那一段露出水面的灘塗十分接近,當中相隔也就二三十里地的樣子,要是攻擊前進,只要小半天的時間就能趕到,如果撒開了腳丫子跑的話,以蕭家軍的體能和腿腳,大約一個時辰不到就能跑到了。

並且這處一處十分偏僻的島上並沒有原川家的守軍,也可以充分發揮出其不意的效果。

宜早不宜遲,蕭文明完成偵查之後,便同包括富山吉秀以及方山氏在內的所有人商量了一下,定好兩天之後,便是發動登陸作戰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