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感覺到自己已經清醒了,論證這件事的時候,思路特別清晰。

因為他覺得,這很有可能關係到陳難一統天下時,對百姓的管理和治理辦法。

這件事尤其重要,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國風兄,《漢書》中就主張道:“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田,猶賤賣以賈……

驅民而歸之家,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

龐士元說道。

他引用《漢書》中的言論,相信一定會讓陳難改變想法。

“對,我贊成士元先生的說法。”

“國風先生,怎麼會贊成從商呢,商賈注重的只是利益,怎能成為立國之本啊。”

“從古至今,統治者都是重農抑商,他們是不會錯的。”

韓玄,趙範,還有劉度這些人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哎……”

陳難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鄙人有一個問題,荊州沒有經受戰亂之時,百姓們每天辛勤勞動,看起來他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可事實上呢?他們是否過得富裕?”

陳難挑了挑眉頭,看著孔明問道。

“百姓們依然生活困頓,很多人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為了節約糧食,一般每天只吃兩頓飯,肯定沒有國風兄過得自在。”

孔明想了想回答道。

“既然你知道這些問題,那麼你覺得百姓勤勞,卻依舊食不果腹,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陳難問道。

“是因為糧食產量低,而且每年都會發生天災人禍。”

孔明思慮了一會說道。

“如果我把手裡的土豆和紅薯,都給這些百姓,讓他們去種植,這樣能實現富裕的生活嗎?”

陳難笑了笑問道。

事實上,他也知道,種植土豆紅薯肯定能提高一點生活質量。

土豆這些東西的產量比糧食要高一些,可以讓百姓們吃飽飯,遠離飢餓。

只是!要是現在的農作物只有土豆和紅薯這些,百姓難道要要天天吃這些土豆和紅薯嗎?

如果是這樣,也僅僅的滿足的肚子而已,生活依舊不會富裕。

孔明不由得

(本章未完,請翻頁)

點了點頭。

“國風兄,說的對。”

只是他也想不明白,按理說應該不是的。